年后开工第一天,猫叔看到的几乎全是自主品牌的消息:奇瑞、长安、吉利、比亚迪……都在2019年1月份实现了销量开门红!
看起来,自主品牌的春天似乎已经来了。但在猫叔看来,好消息只是表面,仍掩盖不住自主品牌面临生存挑战的现实。
过去,合资品牌依靠品牌影响力以及产品先进性优先布局了利润较高的中端和高端市场,而自主品牌则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据低端市场。但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不少合资品牌开始推出面向低端市场的产品,甚至成立了专门面向低端市场的子品牌。这就意味着,自主品牌一直拥有的价格优势将不再那么明显。
那么,自主品牌要靠什么生存下来呢?
猫叔认为,快速的产品“技术创新”是自主品牌未来生存的唯一出路。
汽车市场通常都会先后经历“产品竞争”、“成本竞争”,“技术创新”三个阶段。
在“产品竞争”的早期阶段,合资品牌仅以并不先进的产品就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建立起自身的市场地位。竞争加剧后,以广汽本田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又将同步产品导入国内市场。而更激烈的竞争则体现在各品牌不断大幅提升产销规模的“成本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品牌都竞相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拼夺市场占有率。在这期间,自主品牌则利用了中国二元经济的机会,在低端市场通过推出高性价比产品获得切入市场的生存空间。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有些自主品牌与部分合资品牌在产品力上已经不相上下了。但由于消费者对自主汽车不自信的惯性,使得自主品牌产品在与合资品牌产品竞争时,即使产品力相当甚至高出一些,也很难采用相对等的价格。
所以对自主品牌而言,在品牌力尚未获得消费者认同的现阶段,必须通过产品的不断“技术创新”,率先向消费者推出领先合资品牌至少“一个代级”的产品,才可能慢慢扭转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固有印象,从而使自主品牌具备全新的竞争力。
不过,这对很多自主品牌来说或许会有些难以实现,因为对任何一个车企而言,资本、技术和人员都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从资本的层面来看,自主品牌如何通过国内资本市场腾挪来满足企业对资本的巨大需求,这对掌舵者来说也是个巨大考验。毕竟汽车制造行业是"No money no chance" 的。
在技术的层面上,合资品牌在事实上基本没有技术自主权,任何一项产品的技术改进都必须要通过外方的认可,这也无疑加大了合资品牌的技术研发成本以及对外方技术的依赖。
但对自主品牌来说,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完全可以通过全球采购,即“先委托开发、委托生产,再内部消化、内部生产”逐步体现出本土研发的成本优势,并逐渐促进跨国研发机构向国内进行转移。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上,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在技术上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像比亚迪已经实现了部分技术领先,完全有机会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跨越。
在人员的层面上,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国内面对的是同一个劳动力资源市场。而经过培训的汽车人才是可以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配置实现流动的。自主品牌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价格在要素市场上获取较为优质的人才资源。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掌握核心技术”的外方人员和海外华人愿意到自主品牌“淘金”。
写在最后:
对自主品牌而言,如果能够借助技术快速升级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实现在合资品牌的“合围”中的“突破”,对整个国内汽车行业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当资本、技术和人员这三项关键要素都具备时,自主品牌实现“技术创新”也不是什么mission impossible的事。
不过目前自主品牌们的销量“开门红”,更多程度上仍是依靠性价比而不是技术创新来实现,如果因此满足而止步不前,那么海马汽车在1月份的表现,就会成为自主品牌未来的一个缩影。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10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