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合总是需要的,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的感情呢。
”文/宋双辉
8月5日,《南德意志报》的一篇爆料将长城与宝马的合资项目推向了风口浪尖。
文章称由于在合作方向和企业文化间存在差异,长城与宝马生产电动MINI的合资公司光束汽车目前进展缓慢,陷入僵局,甚至可能破裂。
对于德媒的说法,宝马和长城都给予了否定,表示光束汽车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团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双方股东对此项目充满信心。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宝马和长城合资的传闻从2017年就有了,直到2018年2月23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意向书,确认合作内容为MINI纯电动车型的本土化生产。
5个月后,宝马与长城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确认成立合资公司光束汽车,注册资金17亿元人民币,项目落户江苏省张家港市,投资总额51亿元人民币,年产能16万台。
之后的几个月里,双方就合资项目进行了多次互访,公开的信息包括2018年10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与宝马集团董事Klaus Frohlich一同考察了张家港市的光束汽车项目。
在此之后,长城和宝马确实没有再公开进行过什么互动。按照德媒的说法,这是因为项目没有任何进展,因为双方的讨论陷入了僵局,原本数十位宝马工程师的中国之行也被取消了。
光束汽车是否从去年10月之后就陷入停摆了呢?
在张家港市政府网站上,每隔一两个月就能看到光束汽车的项目进展。去年11月20日,江苏省政府的官员对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考察,当时长城汽车高级副总裁郝建军也在场陪同。
在4月24日和7月31日分别公示的一季度和二季度《2019年张家港市重大项目进度表》中,光束汽车项目位列“争取开工建设项目”之一。
一季度时项目处于“名称已核准,工厂平面布局总图完成,土地预审、九通一平,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申请”的过程中。
到7月底,项目进展变更为“等待用地预审批准和发改委立项,厂房基建所需各项流程调研工作已完成,两栋研发大楼已封顶”的阶段。
张家港市政府公开的文件,内容自然无需质疑,所以光束汽车的项目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也是事实。当然如果按照特斯拉上海工厂那种火箭速度来对比,光束汽车可能进展确实没那么快。
为什么德媒会认为光束汽车项目陷入僵局?他们给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双方企业文化存在差异,所以沟通合作中存在摩擦。
第二点是宝马不希望在质量和安全标准方面作出让步,而长城则希望实现高性价比的生产,这点存在分歧。
最后一点则是宝马最近换了新CEO,再加上集团业绩表现不好,正在严格控制成本。
光束汽车项目初期投资51亿元,这笔不到7亿欧元的投资如今看来可能不够,要满足宝马的标准就要增加投资,而追加投资又面临集团预算吃紧的问题。
所以按照德媒的说法,这三点矛盾不好解决,项目就有可能被停掉。
那么这三点矛盾是否真的存在,或者不可调和?
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一下,关于第一点,其实任何合资公司都存在文化差异,长城此前确实没有与外资合作的经验,我们不排除双方的磨合期会更长的可能性,不过文化差异肯定不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第二点,我认为宝马和长城之所以当初会选择牵手,应该就是希望可取所需,宝马希望借助长城在本地化生产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长城希望获得宝马在质量控制和安全标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这一点不应该成为双方合作的矛盾,而是前提条件。
关于第三点,我认为影响更大,因为不管是长城还是宝马,都面临盈利减弱的局面,这是目前整个汽车行业的大背景。宝马换了新的CEO,外界对他的期望就是能大力削减成本,提升利润。
所以整个宝马对于投资的审查会更为严格,每一笔花出去的钱都必须算计清楚,如果光束汽车面临追加投资的问题,那么这个决策的过程肯定会变得比以前更漫长。
但是一个在两国总理见证下牵手的合作,会不会因为一些分歧的存在和财务吃紧就直接叫停了呢?我认为这种判断也未免太草率了。
在全球车市遇冷的背景下,所有合作项目肯定都会面临挑战,除了长城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吉利与戴姆勒合作的电动smart项目和江淮与大众合资的电动车项目也是如此,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些项目多一些信心。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4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