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车太近有多危险,7个接连相撞的汽车一定会给你答案……
近日,安徽六安高速上一大货车因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导致7车连续追尾。所幸事故仅造成车辆损坏及部分车辆内驾驶员和乘客轻伤。经交警调查,判定事故原因为最后方的大货车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承担本次事故全责。
据测算,从驾驶人发现前方紧急情况到大脑支配手脚进行操作,再到将车完全停下,整个过程大约共需1.5秒!如果行驶速度为100km/h,1.5秒就是42米。42米约等于14层楼的高度或10辆汽车的长度!
路上越来越堵,汽车启停频繁,跟车越来越成为技术活。如何保证安全又不被加塞?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正确的跟车方法吧!
NO.1 市区跟车
在路况畅通的情况下,跟车的安全距离与车速一致即可。在拥堵路况时,尤其是上下班高峰,为了防止加塞儿,通常情况下都紧跟前车,车距往往不足3米,车速也相对较低。因此在跟车时需要缓慢地踩油门保持车速平稳,并做好随时刹车的准备。
NO.2 高速公路跟车
高速公路跟车最重要的是速度、距离和视野。跟车时,车距保持在100米左右,车速保持120公里/小时以下。高速路上会有很多变动,需要灵活处理。
1、前车变道、停车
跟车时,如果发现前车突然变道或停车,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加速超车,最好是跟随变道。因为前车视野更为宽阔,可能提前发现了前方道路的紧急情况或障碍物等,因此才变道。后车如果加速超车或者不变道,那就有可能出事故。
2、前车刹车,提醒后车
开车走高速,除了看前车外,还要观察后方车辆。一旦发现前车刹车灯亮起时,自己除了要刹车之外,最好开双闪和响笛,提醒后车注意,让后车做好准备。如果是自己需要急刹,一定要立即开启双闪灯提示后车减速。
3、突遇障碍物
车辆突然爆胎失控、超车时突然发现一辆车突然冒出来、前车扔垃圾……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高速路上会经常遇到。首先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慌;二是控制好车速,切记不要盲目打方向盘。最后是对周围车辆动态有清晰把握后,再找合适的方向躲避。
NO.3 坡路跟车
上坡路跟车:上坡路车速较慢,可以适当缩短跟车距离。如果前车忽快忽慢,可以挂低速挡,匀速跟车,但在前车停车时应拉大与前车的距离,以防停车时起步后溜。
下坡路跟车:要适当延长两车间距。因下坡时车身重量会形成一种向下的推力,加快行驶速度,制动距离延长,如果跟得太近,前车紧急制动时很容易造成追尾。
NO.4四种车不要跟
出租车
由于出租车经常在路边停车载客或下客,倘若在驾驶过程中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追尾事故。
大车
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发现前方有大车,在跟车时候需要加大跟车的距离,车距足够再超车,不然会产生视野盲区,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外地车
由于外地车辆不熟悉道路,容易出现刹车、急转弯并线的情况。因此在驾驶过程中碰到了外地车辆,要慎重跟车。
有新手标识的车辆
新手在驾驶时候经常出现速度忽快忽慢,起步停车动作迟缓,超车变道犹豫不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如果遇到新手驾驶,切记不要鸣笛催促,可能会让其紧张导致操作失误。
普及保持安全车距的重要性时,很多车主表示:我是想保持安全车距,可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其他车辆加塞儿,心累啊…… 今天小编跟车友们说说“加塞儿”那些事~
01 加塞儿到底该不该让?
观点1:不让是一种态度
有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遇到加塞儿,没有原则的退让只会让不守规矩的人越来越横行霸道。因此,应坚决抵制故意加塞儿的行为,文明行驶,安全第一!
观点2:让是一个技术活
让速不让道:遇到加塞儿,尽量不要用打方向“闪躲”、变换车道的方法让道加塞车。因为突然进入其他车道,极容易引发严重事故,违规变道的你可能还要负上事故的主要责任。因为别人违规加塞儿而拿自己的安全冒险就很不值。让速的正确方法是:刹车降低车速让对方进入车道,即使刹车不及也不要乱打方向变道,就算被碰到了也是对方负全责。
02 如何防加塞儿?
保持车道队形,不偏道行驶
保持车道行驶,属于正常通行,因旁道车辆加塞而导致汽车发生相撞事故,责任在对方,您无需负责。说到底,首先保证您合法行驶。
必要时紧跟前车行驶
如果开车时与前方车辆间距过大,很可能会给一些没素质司机制造加塞儿的机会。为了避免被加塞儿,在确保安全车距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跟紧前车可以有效地防止被加塞儿。
必要时鸣喇叭提示
被加塞儿很多时候都是驾驶员没有警觉,周边的车辆看到你动作稍有迟疑就立刻插进来,所以我们还需要随时观察周围车辆的位置和距离,尤其是周边车辆前车轮的变化,是否有转向的意图。当发现对方有加塞儿意图时,鸣笛提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方在加塞变道时,心理也会猜想旁车是否会让行。
投稿点这里
相关文章【收藏】汽车故障灯含义大全,最后一个坐等高手解答!
【收藏】专家手绘汽车烧机油原因与诊治方案大全,绝了!
【收藏】这些车内按键 你都记住了吗?
【收藏】63种基本故障大全!车主请珍藏!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4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