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车企凭借着”寒冬期逆势增长”的销量成绩称霸国内车市,并成为了媒体们啧啧称赞的对象。”这是车市复苏的前兆””市场活力终于回来了”等等言论几乎让大家相信,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车市危机即将过去。
然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除去那些成绩光鲜亮丽的”优等生”,还有不少三线自主品牌正挣扎在死亡线上。车市寒冬对于它们而言,就像是悬在头上的”不定时炸弹”,不知道哪一天,炸弹走火,一败涂地。
这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如今的自主三线品牌日子的确不好过。比如最近刚刚传出消息已经裁员+降薪+停工的猎豹汽车,抑或是已经欠薪许久,复产遥遥无期的华泰汽车,它们曾经都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有着不错的销量表现。时过境迁,这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车企们哪个不是自顾不暇,甚至是无车可售?三线车企面临的危机,恐怕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重,它们今后的出路又在哪里?它们能不能像有些专家预测的那样,能够”打翻身仗”呢?
一个扎心的事实:市场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产能维持
根据数据统计,早在2015年,中国车市的产能利用率就已经出现问题,但随着”购置税减半”等透支销量等政策的推出,中国车市危机爆发的时间被延后了两年左右。
可以说目前中国车市已经渐渐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市场对新车方面的需求已经呈下降态势,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都持观望态度,购车积极性不高,多数主力厂家已经开始主动下调生产任务计划。即便是销量榜第一的神车大众也不例外,今年夏天,上汽大众就以变相形式缩减产量,以防止”车多卖不完”情况的发生。
一线合资与自主车企们在减产,二线品牌们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以法系车、观致等为代表的二线车企们也是正努力应对危机,挣扎在温饱线上。因此可想而知,目前三线品牌几乎已经没有了市场。刚需消费者们买车放着一线和二线品牌不考虑,干嘛去选择价格仅仅低了一点,但品牌力却”低到爆炸”的三线品牌呢?没有了市场需求,三线品牌们的生产线就成了累赘——”一分钟不生产,就赔一分钟的钱”。这个扎心的事实是最让三线品牌们深感”回天无力”的原因。
三线车企的至暗时刻:技术空白是致命一击
猎豹在当年凭借着三菱技术与极为可靠的口碑,曾经称霸国产高端硬派SUV市场,而与现代展开了深入合作的华泰汽车同样凭借着”现代技术”的圣达菲车型卖出了一片大好前景。在当时,它们是技术先进和质量可靠的象征,是领先时代的品牌和车型。而后,随着一些”后来者”自主品牌的发力,以及合资SUV产品越来越多,以猎豹、华泰为代表的车型的竞争力开始出现问题,不过凭借着市场保有量和口碑,这些车企还勉强撑了一阵。尤其是在”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刺激下,它们将老车换新壳,还收割下了最后一拨订单。
吃惯了老本的三线车企们有一个共性——不重视研发。这不,现世报就来了。论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如今的一线自主品牌不知碾压了它们多少次,论可靠性,日韩系合资车们更是打得三线车企找不到北。在新技术方面的空白甚至让部分车企在”国六”标准实施后陷入了无车可卖的境地。为啥?自己搞不出符合新排放标准的动力系统,现成货还没有成熟的配套厂家可以提供。一家车企造不出车岂不是笑话?最可笑的是,这不是笑话,而是现实!可以说技术上的空白,让三线车企终于被拍在了地上。
搞代工?”江淮蔚来”模式来不及推广普及
坐着等死当然不是唯一的出路,比如江淮等企业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新”保命大法”——代工。如同电子产品界的”富士康”,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的合作让不少三线品牌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目前国内有不少还没有生产资质或是自有生产线的造车新势力,它们正在寻找着能让自家车型量产的解决方案。一个急着造车,一个急着复产。这对看似契合度能达到100%的供需关系真的靠谱吗?真相又非常残酷——这套模式根本来不及推广。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前景非常堪忧,新能源车企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共享单车高光期的单车品牌数量。当一个市场的汽车品牌比自行车品牌还要多的时候,下场已经显而易见——大部分品牌终将会被淘汰。看目前的态势,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能够活下来的不多,需要代工生产的品牌更少。并且即便是蔚来也有自建生产线的打算。三线车企想给人打工的心是好的,只可惜,新能源市场依旧不需要那么多产能和品牌,这套模式还未普及也许就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精简机构潜心技研,三线车企并非没有生机
实际上,虽然摆在三线车企面前的路不多,但是它们并非无路可走。比如前一段时间”买楼救公司”的海马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销量下滑,入不敷出时,海马汽车选择使用抛弃不重要资产以换取资金和时间的解决方案就很有代表性。而后,海马汽车用买楼买房筹得的资金继续搞研发、搞新车设计,虽然见效慢、回本周期长,但海马汽车还是打破了恶性循环,通过自身的努力以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上。
前文中提到的华泰汽车,在国内拥有4个整车生产厂区,显然华泰并不需要这么多厂房和生产线。在明眼人看来,华泰完全可以只保留一到两条生产线,把车型做得小而精,主攻某个细分领域即可;猎豹同样可以砍掉大部分生产线,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减少了成本开支,企业再通过一到两款主力车型打市场,翻身机会将会比现在大很多。天无绝人之路,上天留给三线车企的,还有一线生机。
结语:翻身仗不好打,部分车企最终或将被兼并重组
三线车企的翻身仗并不好打。对于大部分三线品牌而言,最终被兼并收购将会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它们还有整车生产牌照和成套的工厂、工人以及生产线。这些资源放在对的地方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三线车企通过自身的精简与改革也能闯出一些名堂,只是不知有多少厂家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置自己与死地而后生呢?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