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用,这四个字或许是对于一辆家用车而言,最为朴实也是最值得肯定的词语了。在我看来,紧凑型这一级别,或许就是代言这一词语最好的车型了。而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许多人心目中这个最朴实的“梦想”——卡罗拉。
在大家都一口一个“卡罗拉”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更喜欢的是这款车型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个名字——花冠,它的寓意非常简单,就是“花中之冠”。在2004年花冠(现更名为卡罗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这辆来自丰田的家用车凭借着新颖的外观设计,豪华的内饰风格以及1.8L的强劲动力,俨然成了一个“香饽饽”。要知道在那个车市还不算丰富的年代,如果能有一辆“花冠”的话,那可是非常值得“炫耀”的。
注:配图为早期进入中国的一汽丰田花冠(卡罗拉)
于是,卡罗拉(花冠)也就正式开始了自己在中国的征途。此后,随着整个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卡罗拉车型更新迭代,它的销量也开始越来越好,成了不少家庭的第一辆车。
只是,基于如今整个汽车市场上的车型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以及更多的车企开始走向了新能源发展的道路,“革新”和“突破”自然也成了卡罗拉的当务之急。至此,在双擎的基础上,一款“全新”的E+车型被推向市场,它是否能够经受得住考验?
有人会说,卡罗拉双擎E+的出现,就好像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操作,没了区别也少了沉淀。然而,在我细细品尝之后,我想表达:这瓶酒不仅非常香,而且老少皆宜。
确实,单从外观的设计上来看,你会发现,这辆卡罗拉就是卡罗拉,只是在一些细节的部分有了变化。比如,丰田为这辆双擎E+的卡罗拉,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配色——天际蓝。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诸如它的前脸和车尾融入了一根蓝色的线条,并且车上的Logo都采用了蓝色线条进行描边。而侧翼子板处的PLUG-IN HYBRID字样和右后侧的充电接口则直接表达了它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身份。
同样得益于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身份,进入车内之后,自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新能源”氛围和色调,而这也是我认为整辆卡罗拉双擎E+和普通版车型最大的区别所在了。
首先,在仪表盘的内部造型方面,它就有别于传统车型,蓝色的基底势必成了它的主打色。此外,在内构的功能方面,此前的转速表被新能源特有的能量输出表给替换,可以非常清晰的理解当下的能耗是处于经济、回收还是全力输出。
此外,我个人在内饰设计部分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来自于它的挡把设计。短小精悍并且透着蓝色的电子挡把,其实是丰田家族从早期的普锐斯上就已经开始使用的。无论是它的造型、配色还是手感,都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喜好程度。
至于它的多媒体系统,则使用了8英寸的触控屏幕,并且在内部的配置方面还是较为丰富的,包括了传统的导航、蓝牙、收音机以及手机互联等功能。有意思的是,在车辆信息的展示部分,它能够实时显示车辆的状态和续驶里程,这要给个好评。
不过,我想表达的是,这都已经9012年,丰田的内饰设计始终没有做到“吸引”这一要求。毕竟消费者在逐步趋于年轻化,如果不能在内饰方面做到一个变强变大的话,自然也会流失不少潜在的消费者。
当然,我相信动力方面的表现才是这辆卡罗拉双擎E+最厉害的部分。其实关于丰田在混动车型上的造诣我认为完全不用多说,尤其是这辆基于丰田成熟的HYBRID混动技术上进化而来的卡罗拉双擎E+。
在纯电动的EV CITY模式下,这辆双擎E+能够行驶的里程是55km。在我们实际的测试当中,根据不同的路况和驾驶方式,它也基本可以实现40km+的纯电续驶里程。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则在于,处于这个EV CITY模式下,只要你不将加速踏板踩到底或是超过125km/h的时速,在电量充足的条件下,燃油发动机是不会介入工作的,这和我以前接触过的很多车型不同。
倒是在充电的速度和便捷性方面,双擎E+并没有做到非常完美。当下这辆双擎E+支持公共交流充电桩和便携式充电器两种充电方式。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需要3小时充满,而便携式充电器则需要5小时。因此,还是会略显尴尬。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辆全新的卡罗拉双擎E+在各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它的出现就好像实现了每个家庭最朴实的一个梦想——拥有一辆能够呵护全家安全并且非常环保舒适的家用车。而我相信,未来随着卡罗拉的不断升级和换代,它势必也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编辑帮选:
目前卡罗拉双擎E+全系共有四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0.78~23.08万元,这四款车型,主要通过不同的配置进行区分。在动力方面,他们全都采用了非常统一的1.8L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永磁同步电机的动力形式。
而在这四款车型中,小编最为推荐的是售价为21.98万元的豪华版(次顶配)车型。相比顶配车型,豪华版仅仅只是少了定速巡航、无钥匙进入、电动主驾座椅和导航包,但综合其各方面的表现以及配置,整体的性价比自然还不错。当然,如果你比较看中上述这些功能的话,那也只需要多花1万元,就能上到顶配版本。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需注明来自一号汽车
如发现非法转载,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