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是“真香”?

Image

什么叫跨界?

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

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发生变化。

—— by 度娘

这两年,“跨界”这一概念颇为流行,在互联网的大融合背景之下,人才、设计、营销,似乎任何领域都可以玩“跨界”,不“跨界”就会被时代抛弃。

综艺界也讲究“跨界”,“跨界喜剧王”“跨界歌王”等节目层出不穷。还有众多企业争相涌入“跨界造车”的阵营中,试图在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从最早的五粮液造车到如今的恒大在全球砸钱买整车厂买技术。汽车行业在外人看来,仿佛就是个遍地黄金的国度。

事实上,“跨界”作为一种概念,是展示企业独特的主张或是消费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概念产品,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更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概念只是产品功能的一种表征,其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产品本身。

十多年前就已开始的“跨界”

回到上一波跨界造车时间上,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对于汽车产业的限制有所减少,并在政策上对于造车一定的支持。在这种形式之下,以波导、春兰、奥克斯等为首的科技、家电企业迅速转向了汽车行业,并选择了入股整车企业作为切入点。但是后续因为行业融合、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问题逐渐陨落。

而在2014年兴起的第二波浪潮,跨界传统企业依然选择了与前人一致的路线:入股或者收购那些拥有生产资质、造车基础的车企;收购完成后,跨界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加快扩张车企的规模。他们试图通过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传统主业提供发展动力,并最终融合。

互联网科技公司对新技术趋势的天生敏感以及掌握信息渠道的优势,让他们在造车浪潮中抢占了先发的位置。而拥有雄厚资金、主业发展受阻、亟待转型的实业企业则掀起了第二波跨界造车的热潮。

格力入主银隆新能源是这第二波跨界造车的样本之一,而此前华夏幸福入股合众汽车、宝能收购观致汽车,再到恒大买出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在延续着跨界的节奏。

砸钱就能造好车?

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片商机无限的新蓝海,每个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而且新能源汽车产业舞台足够大,撑得起大佬们的面子,就像许家印说的,“我们现在都是谈及千亿的事,几个亿的事就不说了。”

很多初次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总是会低估汽车产业的门槛,并且也低估了传统企业自我革新的决心。造车貌似很简单,花100个亿,造流水线买机器人就可以完成。但这更是一个需要整合的系统工程,软性的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决定未来谁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仍有无数的其他行业巨头不断投身其中。

现在的新势力们大多如此,就像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所说的,200亿只是个“及格线”,真正投入的成本将是巨大的。

除了“有钱”这个最大的问题以外,摆在跨界造车面前的挑战也并不少。和造房子、造家电、酿酒不同,汽车不是快销品,基本要与消费者陪伴长达数年之久。汽车行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资金、技术、配套产业和制造经验都非常看重的综合类产业,其特别之处在于需要完整的配套产业链条,缺一环不可。

一辆汽车有着上万的零件,作为造车门外汉真的能把车造好吗?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问。相比跨界造车,传统造车势力在经验、技术等方面优势更加明显,这时候跨界造车真的还能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吗?

从过往跨界造车的例子来看,因造车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企业崩盘的案例不在少数。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尤其是涉及层面众多的造车行业,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消耗都会很大。想要跨界造车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汽车产业的风险,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整车制造业的高门槛,让这个行业的钱没那么好赚。

纵观国产造车势力,已形成10多个品牌共同竞争格局,这其中跨界造车的不在少数。今年年底,不少于16款新能源汽车将完成交付。再加之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市场已经成为一片红海。

资金是造车事业的一大命门,不过这之外,深厚的技术积累,良好的品牌声誉,也举足轻重。即使这些跨界造车的金主们“财大气粗”,但造车不是玩票的游戏,能否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造车卡位战中占得一个席位,除了需要钱之外,还需要从业者有一颗踏实肯干的心和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研发态度,才能真正让市场所接受、所认同。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110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