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处于风口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派”多从优异的理论性能,描绘其发展的广阔空间。但更理性地来看,燃料电池汽车时下仍面临众多技术、政策、配套难题。
贸然转向燃料电池汽车的“怀抱”,是不理性的。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建设齐全配套设施、制定完整法律法规,并因地制宜地推行其与纯电动汽车的并行发展,才是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方向。
第十五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郭跃 摄
处于产业变革时期,我国汽车发展正面临多条路径抉择,近期举办的天津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各种“技术方向”的论断更是“百花齐放”。其中,处在风口之上的“燃料电池汽车”无疑成为最大热议点,对这一“新鲜事物”,各方行业领袖也从技术前景与市场发展等方面,带来了各自的立场、观点。
前景可期,燃料电池汽车多重难关仍待突破
具体来看,“技术派”代表多以燃料电池的优异性能为背书,描绘了其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就讲到,燃料电池发电的原理是电化学,因此效率比较高;同时,燃料电池的工作方式是内燃机式,所以也不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安全性较高;此外,其排放产物只有水,更可以做到终端的完全环保。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郭跃 摄
同时,衣宝廉还引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第三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提出的“国内燃料电池在寿命、可靠性、使用性上基本达到了车辆使用要求,中国初步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等观点,来支持“中国应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这一主张。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郭跃 摄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则更明确地表示,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在电气架构方面完全一致,其还能弥补纯电动汽车的众多缺陷;同时,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更可以带来能源结构的转变,从而真正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转型;还有,无论从国家政策、产业链发展、车企参与积极性、能源架构调整需求、还是氢能来源的多元化方面来看,燃料电池汽车都非常适合在中国发展。因此,中国有必要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
但面对积极的技术前景,处于“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时下仍面临众多发展难题。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潘牧认为,燃料电池仍面临性能、寿命、成本“三座大山”,其中,电堆性能、成本问题已具备攻克的基础,而无论从生产工艺、还是原材料特性方面来看,燃料电池目前的使用寿命却很难达标,只有通过不断试验收集研究数据、并制定相关强制性标准,才能助推燃料电池汽车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兼容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
而国家政府部门的官员代表,则从更宏观层面,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给予了更加理性的看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郭跃 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表态,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不动摇。而对于燃料电池汽车,卢卫生则表示其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而是应与纯电动汽车互补、共存发展。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郭跃 摄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她认为,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同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以及氢气能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特点不同,有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因此未来应该互补、共存,而非替代的关系。
再结合此前沸沸扬扬的“水氢燃料汽车”事件,其不仅成为笑柄,也更加深了人们对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质疑。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氢燃料系统需要制氢,目前来看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利用工业过程中的废气制氢,绝对环保;第二种也是目前主要使用的就是专门制液态氢。两种技术路径都是加氢,排放水,而‘水氢’的路径是加水,与目前的技术路径截然相反,并不靠谱。此外,即使在常规制氢环节,也容易产生过程污染,还有,加氢网络需要完全重新布局,从技术、成本到安全都很困难。”
综上所述,纯电动汽车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就贸然转向燃料电池汽车的“怀抱”,是不理性的。只有苦炼内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建设齐全配套设施、制定完整法律法规,并因地制宜地推行其与纯电动汽车的并行发展,才是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方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