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孩子好打架,一车两卖好赚钱吗?

Image

我最近犯了个错误。

公司那台广汽丰田iA5来小半个月了,我都不曾有一丁点儿试驾的想法,因为我觉得它跟广汽传祺Aion S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换个标攒新能源积分的。这台车和Aion S共线生产,说是丰田,实际上除了车尾贴了“广汽丰田”四个字以外,车标和钥匙都是传祺的logo,所以我会产生以上想法,完全是情理之中。

一次偶然的试驾,让我有了新的认识,这两者身上是有细微的不同的。首先是坐姿,Aion S我觉得偏高,iA5这个问题似乎不明显。关于这点我以为是错觉(毕竟两车不是同天试驾),特意跟同事探讨了下,对方表示也有这种感觉。目前看来,要么确有其事,要么我俩有问题,日后有机会再和研发人员确认下吧。

然而底盘上的差异,我是能肯定的。iA5行驶起来的漂浮感要比Aion S轻微,包括变线时车身摇摆的幅度,以及滤振时车身晃动的幅度,前者也小一点。另外,iA5的转向稍微重点,比例感明显些,相比之下,其姐妹车型过于追求轻盈的转向。

以上差异十分细微,但当真切感受到时,会有种莫名的喜悦。或许品酒、品茶也是类似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想到另一对姐妹车,广本雅阁和东本Inspire,在没开过之前,几乎难逃“两车除了外观不同,开起来一样”的窠臼。开起来真不一样,Inspire厚重感强于雅阁,前者的转向阻尼大些,在拐弯抹角时没有雅阁灵巧好动,但高速行驶时沉甸甸的方向盘能营造更扎实的感觉。滤振也是同样的感觉,Inspire的车身更有贴地感,或许是高配上可变阻尼减震器(雅阁没有)的功劳。它们一定程度反映了各自合资厂的调校思路,不一定非要分个孰优孰劣。

虽说是姐妹车,但由于口碑和背后体系力的差异,江湖地位往往也不同。比如东本刚出Inspire时,朋友不认识,你会怎么解释,是不是一句“东本的雅阁”就能轻松搞定?这和平常听到的东方威尼斯、广东九寨沟、海上桂林同理。当一台车已名声在外,另一台车后来居上难度是很大的。

说到这,两田在南方的合资厂倒是双双迎难而上。广本推出了CR-V的姐妹车皓影,广丰推出了RAV4的姐妹车型威兰达。CR-V和RAV4可是早已在神州大地摸爬滚打多年,皓影和威兰达若想要迅速扩张,仅仅依靠渠道优势恐怕不够,还真得在包装、宣传上下苦功夫。不然,“广本的CR-V”和“广丰的RAV4”这顶帽子一时半会还摘不掉。

能看到,新来的皓影属于比较走心的姐妹车,它在外观上有比较大的变化,我个人觉得广本的皓影更加好看。皓影的车头比较饱满,设计借鉴了雅阁,横贯前脸的镀铬加上细长的大灯,给人精致的感觉。大概是皓影的车头盖更高,所以从侧面看它比CR-V更壮实,与车身同色的包围营造了整体感。实际上,皓影从A柱往后基本和CR-V一样,只不过尾灯与尾窗结合的位置变成黑色,且造型有一部分翘起,使得它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于CR-V。

如果从这个层面想,凯美瑞和亚洲龙差异化的战略还挺高明的,既避免了车型重叠,又能丰富品牌矩阵。

大众的套路就更深了,它有各种组合形式。一般来说,一汽大众的设计、调校更加接近欧洲原版车型,而上汽大众精于做本土化的改良。最新上市的一汽大众最小的SUV探影也是这样的思路,相比上汽大众的途铠(T-Cross),它的调校更加欧化。

探影和途铠是门当户对的姐妹车,而一汽大众的探歌、探岳和上汽大众的途岳、途观L却不是严格对应的。你会发现它们在尺寸大小、动力系统、底盘结构、价格等会有不同,形成一定错位。说明大众已经把旗下产品切分得更加细了。

双车战略的本意,是为了制衡,同时把产能兵分两路。我认为,未来的双车战略会越来越偏向于稍微错位的竞争,这样才能有增量,而不是抢对面饭碗的零和博弈。

更多阅读

-MoreNews-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957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