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用准确的统计数据,我敢肯定,思域的改装比例在路上跑的车中,位列前三。其中不乏张扬、浮夸的,有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也有改得很讲究的,看得出车主对改装已有很深刻的理解。最多的,还是简单加点装饰,比如换个流水雾灯,加个小包围,贴个小拉花啥的。
这群人的心态无非是想让自己的车与众不同,且不提改装品味如何,这份折腾的心,已在思域车主这个小圈子中蔓延。十代思域有一阵子名声不太好,也是拜这群人中的个别分子所赐。所谓无风不起浪,让某些十代思域车主过度膨胀的,正是安在车头盖下的L15B发动机。
即便如今本田早已“变乖”,177马力、8.6秒破百的数据在一台触手可及的家用车上,仍能勾起人们对梦幻时期的追忆。红头机渐行渐远,本田粉只能将热情寄托于这些环保法规下催生的机器了。我不知道思域的拥趸中有多少是真正了解它的光辉岁月的,又有多少只是道听途说觉得牛叉。这不重要,思域是一台人人都能开快的车,现在是,从前也是。关于性能的联想,是暗示,也是自我催眠。
第二代思域,通过改良前后独立悬挂,并加入后防倾杆,已经打下了运动基础,那时人们看思域,和我们今天看小钢炮并无二致。
第三代思域,就已首次推出Si版,那是1984年,比TYPE-R早出现13年。第一台思域Si,搭载由本田F1赛车上改进的1.6L DOHC每缸4气门ZC系列发动机,最大功率135马力,峰值扭矩152牛·米,百公里加速8.1秒,极速197km/h。这样的成绩,即便放在今天也不慢。
思域在性能方面可吹的还有不少。比如第四代思域悬挂变为前后双叉臂(对操控有着很高的追求),且前双叉臂直到第七代才换为麦弗逊。另外,第四代的高性能版所搭载的B16A,首次应用如今家喻户晓的VTEC。实际上,思域从诞生到现在,就算是最普通的版本,发动机升功率都是同级一流。这些,就是关于思域性能联想的根源。
一台车型的性能版,像是灯塔,指引玩家们的方向。通常情况下,普通版本车主的改装思路,都会朝着其车型性能版走,这是让自己的车看起来更带劲的捷径,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这才有了路上的改装思域贴红标,装大尾翼,各种弄得张牙舞爪。甚至领克03也慢慢有这种趋势,上有03 TCR赛车和03+作为范本,普通03车主难免蠢蠢欲动。思域性能版在中国大陆的缺位,始终是本田迷的遗憾。
不能怪本田,早年东本CKD引进思域Si时,咱们的性能车土壤太过贫瘠。消费者不明白一台落地20多万的思域,为啥是手动挡;也不知道多了一个前桥限滑差速器会带来怎样的操控提升;更不能体会随着转速攀升,六颗i-VTEC指示灯依次亮起,发动机引吭高歌,207匹马力全数释放的快感。
结果是思域Si昙花一现,两年时间仅卖出四百多台。
前同事安霍尔就有这么一台思域Si,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买车就得买路上没有的,别人的车都跟你一个样,有啥意思?
肯定有不少人羡慕他能成为一台绝版的、MT自吸、i-VTEC本田车主,他本人倒是总嫌弃自己的车这里不行,那里不妥。也不知道他能爱自己的思域多少年呢?
实不相瞒,没入行前懵懂的我,也曾对十代思域有着过多的幻想。我当时觉得它造型好看,跑得又快,开上它我就是路上最靓的仔。入行后对车辆的驾控性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前的迷之崇拜也烟消云散。即便站在更理性的角度看待十代思域,它也是一台成功的车型,哪怕它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成绩并不理想,销量也没有大伤元气。试问,中期改款后新加入的炫丽颜色和中出排气,有哪个“当年的我”能顶得住?
撇开性能不谈,思域的设计,足以让年轻人着迷。拿初次引进中国大陆的8代思域来说,它那往下俯冲的车头,配上细长的灯,与当时日本的新干线火车头如出一辙,很有动感;略向内凹的车尾,使得它看起来像是有个尾翼;仪表台采用分层布局,在那个年代很有科幻感。
年轻不就是要酷嘛,思域的形象,因为这些酷的元素,而不仅仅停留于平淡的买菜车。
最近有幸摸了一把1996年出厂的六代思域EK3。以现在的眼光看,马路上随便挑一台车操控都可能比它好,二十多载春秋,再好的双叉臂也不堪一击。但客观来说,用如今的标准衡量一台二十年前的老车,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这台EK3和我差不多大了。开着它上路,慢慢地兜风,扬声器里放着悠扬的粤语老歌,窗外是现代化的水泥森林、玻璃幕墙,而我坐在它的绒布座椅上,好像坐着一台时光机。
我得承认,它不是我的情怀,它是属于那个时代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情怀。所以当面对它,触摸它时,我无言,只能静静体会,体会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聆听属于它时代的声音。可能,它也曾载着热血青年,在午夜狂奔……
它的第一任主人,又爱了它多久呢?
更多阅读
-MoreNews-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