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方世滔
编辑丨张宇喆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纯电动依旧是中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形式。
2019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4.3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据了整体的70%。此外,在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行的环境下,纯电动车型的销量增速也略高于整体。
虽然在2019年4月,工信部定调氢燃料汽车与电动车协同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氢燃料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由纯电动汽车主导。
2019年是公认的汽车产业变革之年,在变革中,各大企业为了获得更强的竞争力,纷纷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新领域。纯电动汽车由于具备大容量电池,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功耗,是新兴技术最佳的载体,具备先天优势,是企业开启电动化转型的首选。
(特斯拉纯电动车型/亿欧网)
因此,诸如蔚来、小鹏、威马等造车新势力都将纯电动车型作为突破口,完成了量产车型的交付,以此开启自己的造车生涯。此外,特斯拉也即将实现国产,进一步扩张其纯电动车型在华的市场占比。同时,奔驰、宝马、奥迪等老牌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之路,也在2019年由纯电动开始。
而说起纯电动汽车,2019年也是大事不断。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动力电池安全事件频发,补贴、续航等原因引发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负增长。这些使得电池安全、补贴退坡、里程焦虑和销量下滑成为了2019年绕不开的关键词。
“三把火”
2019年上半年,一连几起电动汽车自燃事件一度将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部分消费者甚至谈电动车色变,企业也因此草木皆兵。电动车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定时炸弹。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前8个月,我国电动汽车安全事故达到了40余起,车辆自燃事件是其中最主要的事故形式,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把火”。
第一把火便烧在了如日中天的特斯拉身上。2019年4月21日晚间,上海市某小区地下车库发生火灾,起因是一辆停放在地下一层车库的特斯拉Model S发生自燃,并迅速引燃了周边车辆。事件造成地下一层的其他汽车几乎全部烧毁,地下二层的汽车因消防喷水全部被淹。
(特斯拉自燃视频截图/亿欧)
就在特斯拉自燃事件发生后的不到24小时,宣称对标特斯拉的蔚来汽车也出事了。
2019年4月22日午后,西安一辆蔚来ES8在授权服务中心维修时突然起火。事后蔚来方面表示,事故车辆送修合作服务网点前底盘曾经遭受过严重撞击,导致动力电池包左后部外壳与冷却板大面积变形。电池包内部结构在被挤压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短路,最终引发火情。
该事件发生后的不久,蔚来便宣布自2019年6月27日起,将召回部分搭载了2018年4月2日到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NEvP50模组电池包的蔚来ES8电动汽车,共计4803辆。
(蔚来发布的关于部分ES8召回的声明/蔚来汽车官网)
最后一把火则是烧在了老牌车企比亚迪身上。2019年4月24日上午,武汉市一所中学附近发生了一起比亚迪e5纯电动车起火事故。事后,比亚迪官方发布声明称此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涉事的比亚迪e5,起火点位于车辆后备箱位置,车辆底盘位置的动力电池完好无损。
间隔不到一周发生的三起电动车自燃事件给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用户的顾虑,车企纷纷将电池安全问题作为了新的必修课。
与车企一起承压的则是动力电池供应商,此后主机厂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加慎重,这也是电池产业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原因之一。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下半年有关电动车自燃的消息似乎不再频繁,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车安全问题完全得到了解决。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动力电池的安全依旧会是行业重点关注的对象。
续航竞赛
另一个阻碍纯电动汽车普及的因素就是里程焦虑问题。为了消除里程焦虑,2019年各家都在陆续推出长续航里程的新车或升级车型,宛如打响了一场续航竞赛。
(部分主打长续航的纯电动车型/亿欧)
以新造车企为例,小鹏汽车在2019年7月推出了G3 2020款520长续航版本,并在不久后开始了交付,相较上一代产品提升了17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而其竞争对手威马汽车,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威马EX5 520长续航版本,两家竞争意味明显。
“520”这个数字并不只属于造车新势力。许久未有动作的合资品牌腾势,也在2019年发布了旗下第二款车型腾势X,新车NEDC续航里程也达到了520公里。
自主品牌方面,北汽新能源在EU5 R550的基础上,推出了升级车型R600,实际续航里程可超过500公里。虽然该车型由于定价原因目前并未得到消费者青睐,但今年北汽新能源或许会推出新的营销策略。除北汽外,2019年新推出的比亚迪秦Pro EV、Aion S、几何A、荣威Ei5均以长续航著称。
当然,想要彻底解决里程焦虑,仅仅依靠提升续航里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充电服务体系。
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公共充电桩约47.8万个,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存在巨大缺口。然而,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数据,目前充电桩利用率普遍不足15%。
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充电桩运营企业却陷入了盈利难的困境。
(国家电网充电设施/联行科技官方)
由于充电桩使用率低,再加上前期投资建设成本高、不同运营商之间标准不统一、工作环境恶劣导致设备寿命低,以及充电设施分散布局带来运维压力等原因,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无法盈利。截止目前,据公开可查询信息显示,只有特来电和星星充电两家运营商曾宣布充电板块实现盈利。
为了改变现状,充电服务上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在2019年底建成了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今后,新能源汽车车主可以通过国家电网联行平台APP对分布在各地的超过40万个充电桩进行统一查询、导航、充电和支付。
无论是对于主机厂、充电服务商还是科技公司来说,这都是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新的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依托于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充电服务业,也迎来了停止盲目扩张,开始精细化管理好时机。
补贴退坡
纵观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政策的变化对销量造成了肉眼可见的影响。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显示,我国2019年对纯电动乘用车的最高补贴退坡至2.5万元,比2018年减少50%,而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则由2018年的2.2万元减少为1万元。
此外,我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的要求也再次提升,并直接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的地方补贴(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之前可以获得7.5万元补贴的纯电动汽车,在2019年下半年只能拿到2.5万元,综合退坡幅度高达66.6%。
(蔚来ES8库存车辆/亿欧网)
这意味着,在不涨价的前提下,车企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压力。因此,在新政实施之前,不少新能源车企开始闻风调价。
2019年1月,新特率先调整旗下产品官方售价,涨幅为5000元~6000元;2019年2月初,小鹏汽车将小鹏G3的整体价格区间从13.58~16.58万元调高到15.58~19.98万元;2019年3月,北汽新能源将EX360价格上调,全系上涨5000元。此外,蔚来、威马、比亚迪等车企也都推出了限时保价政策,鼓励消费者在补贴退坡到来之前购车。
这些举措一度透支了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2019年6月新政实施之后,补贴退坡的影响立竿见影——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9年7月迎来了首次负增长。
虽然很多车企已经在给动力电池企业施压,以此降低成本,但受到技术的限制,降本空间有限。现阶段,失去价格优势的纯电动汽车的产品力还无法跟传统燃油车抗衡。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规划,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在2020年完全退出,届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淘汰、收购、退市将有可能成为新的关键词。
意外下滑
受补贴退坡造成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2019年7月起连续五个月同比下滑。新能源车型中体量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受到的影响自然最直接。
2019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9%和43.7%;其中纯电动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9.6%和41.2%。
(2018、2019年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亿欧)
2019年1-11月的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同比仅实现微弱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9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呈现负增长。
然而,补贴退坡只是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在滴滴以外,吉利的曹操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广汽的如祺出行等主机厂旗下的网约车平台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将新能源车型作为布局该市场的主要车型。
共享出行无疑是汽车业的重要未来之一,车企想要从滴滴手中抢夺一部分市场。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业务能帮助车企消耗过剩的新能源汽车产能。
但欧了出行、享道出行都是从2018年开始运营,而京桔新能源、如祺出行则都于2019年上半年投入运营。进入2019年下半年,主机厂入局网约车的步伐有所放缓,除了2019年7月投入运营的T3出行外,少有新的平台诞生。
伴随着出行市场逐渐饱和,依靠出行市场带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现在的出行市场已经不够支撑车企生存。这直接导致了纯电动汽车销量的下滑,更准确的说,新能源汽车先前的销量本就是虚高。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对于汽车产品来说,C端市场的体量比B端要大得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者必须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车市寒冬/Pixabay)
2020年,伴随着补贴的完全退出,一个纯粹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向所有玩家敞开。
新的一年,国产特斯拉将实现大规模交付,合资品牌旗下新能源车型也将陆续推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在这样的环境中,新能源车企要做的便是提高产品力,并完善配套服务,消除消费端的顾虑,让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否则,在未来竞争中将难以存活下来。
编辑:张宇喆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7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