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贴居然高达113亿
从报道的数字看,滴滴2018年亏损109亿人民币,而仅仅补贴司机的金额就达到了113亿,如果去掉补贴金额,滴滴已经盈利,那么滴滴为何要高额补贴司机呢?
因为顺风车的安全管理问题,滴滴主动停止了顺风车业务。然而,这两起顺风车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非常巨大,直接导致了监管合规的压力增加。
此前,在制订网约车管理办法的时候,国家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中央定一个网约车管理办法的大框架,赋予网约车合法地位,但是具体的细则交给了地方政府去管理。而地方政府具体的管理部门是出租车管理部门,于是,地方政府制订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对人和车的要求就非常苛刻。
工信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有一个数据,目前我国从事网约车运营的司机有3120万,而资质符合各地出台的新规的总共有34万,比例仅为1.1%,而北京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为4.29%,上海为5.33%。符合资质的网约车司机竟比考上重点大学还难!
这是因为各地出台政策,把户籍列为门槛,然后又制订了一系列与驾乘体验无关的限制,大大压缩了司机与车辆的数量。
这样一来,合规的人和车少了,而用车需求又在这,各地加强合规的管理,滴滴就不得不用高额补贴鼓励更多的司机加入,同时鼓励加入的司机多跑多拉,很多司机也确实冲着补贴来的。
2.安全的成本和合规的代价
除了合规造成的司机补贴,因为顺风车的安全事件,滴滴在安全上也做了巨大投入。滴滴在安全整改上,拿出了27条整改方案,每一条都是要真金白银支持的。
在技术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安全体验需要钱;增加录音功能等软件升级、服务器扩充需要钱;成立庞大的人工客服部门需要钱;准备突发事件应急需要钱……
比较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一个短期问题,安全投入是伴随着业务扩展而增加的,而且滴滴为了安全提升还需要随着业务扩张不段升级,这部分投入未来是增长,而不是下降的。
司机补贴问题的根源既有曾经补贴大战留下的习惯,也有苛刻的准入规定和严格执行的人车合规造成司机端供给不足。滴滴为了更好的响应用户的用车需求,长期补贴司机,鼓励更多的司机投入运营,这会长期影响滴滴的财务。
传统出租车的运营权往往价格昂贵,或者个人高价获取,或者由出租车公司集中持有,网约车的准入交给出租车管理部门制订细则,一些额外的限制也会在未来增加滴滴的成本,影响网约车的价格。
目前比较尴尬的滴滴市场份额比较高,滴滴的困难没有同盟者与滴滴一起发声,这就让滴滴有苦难诉。消费者现在滴滴高额补贴之下,感受不到网约车价格的大幅上涨,而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滴滴的抽成大约在20%+,网约车的价格相比出租车也并不算便宜,用户和司机都感觉滴滴应该赚大钱。而事实是滴滴在现在的定价与抽成制度下,依然亏损100多个亿。因为规定本身严苛,滴滴要合规,要维持比较好的用户体验,就要付出巨大代价。
因为安全要做好,滴滴就要付出很多后台的成本。这些成本或者滴滴自己承担,或者转嫁给消费者,因为用车是刚需。在现行制度下,滴滴出行的成本,谁来做都会承担。或者自己亏损,或者转嫁给用户,而最终一定是用户买单。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滴滴出行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经历过在风雪中在马路上招手打车,半个小时打不到车的窘境。也经历过被拒载,被绕路的愤怒。如今,在滴滴出行时代,我们打开手机,就可以让网约车等在楼下,不用冒着寒风去马路上伸手叫车。我们不用上车,就对出行的路线,费用了如指掌,不用一路警惕,防治司机宰客绕路。这些都是滴滴带给我们或者曾经带给我们的美好。
滴滴出行已经是网约车行业翘楚的企业了,如果这样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不能盈利,处于亏损,那么,未来无非两条路,或者滴滴出行大幅提高价格,不亏损,但是让消费者买单。或者滴滴出行这类企业放弃网约车业务,我们重回马路出租车时代。
监管、合规、安全与便利平价的出行之间,需要一个平衡点,这不仅需要滴滴出行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的努力与宽容。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1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