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在2019年春节档期一众扎堆上映的贺岁影片中,中国科幻电影首秀——《流浪地球》无疑成了票房、口碑双收的最大赢家。与此同时,电影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也在全球“三体热”之后又火了一把。与《三体》、《乡村教师》等作品一样,《流浪地球》也为我们描绘了一番令人毛骨悚然的末世场景: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遥远的未来,太阳行将就木,并由于自身的衰老不断膨胀,届时地球将被吞没。为了拯救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世界各国极尽所能,制造了一万台以“火石”为动力的行星发动机。目的只有一个:驱使整个地球脱离太阳的引力,踏上寻找新恒星的流浪之旅。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在我看来,比起电影中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的剧情,我更着迷于身为硬科幻小说家的大刘为我们构建出的未来世界。在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人类将如何生活?更让车迷好奇的是,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未来,人类还有交通出行的需求吗?我们又是怎样出行的呢?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在这部创作于2000年的小说原著中,能看出对交通工具的想象还是颇为克制的,未来世界中的“我”依旧坐着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去参观“上帝的喷灯”——以“重元素聚变”为动力源的行星发动机。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但与此同时,“飞行汽车”也成了一种稀松平常的交通工具。作者在小说中这样写到:“我们乘飞行汽车飞了很长时间,到了光柱照不到的地方,到了能看见太阳的海边。这时的太阳已成了一个棒球大小,一动不动地悬在天边,它的光芒只在自己的周围映出了一圈晨曦似的亮影,天空呈暗暗的深蓝色,星星仍清晰可见。”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美国SR-71“黑鸟”侦察机)

至于飞行车的细节,作者倒是没有着墨太多,只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这种车有着出色的行驶性能,能长时间以四倍音速的速度巡航,并且悬停在5000米高空中。这样的高机动性,哪怕是冷战中苏联暴力美学的代表米格-25,或者科幻片道具一样的美国SR-71侦察机也望尘莫及。即便如此,小说中的飞行车仍然需要人类驾驶,至于当下火热的自动驾驶技术,作者只字未提。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中国HTF5980重型特种车)

而在电影中,这些关于汽车的描写也得到了高度还原。其中最重要的戏码莫过于驾驶运载车运送火石的桥段。外观上看,方正死板、服从功能性的外形设计与中国HTF5980重型特种车、俄罗斯MZKT-79221运输车、美国M1120牵引式卡车等大型特种军用载重车并无二致。该车同样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唯一的亮点在于方向盘,变成了一个球体。这在影片开头也用一则新闻进行了解释“汽车方向球技术极大减轻了驾驶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以让更大年龄区间的驾驶员操作。”用技术的革新间接表述了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不禁令人对大刘的巧思心生敬意。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事实上,刘慈欣的众多作品中,对汽车描写最多的是他的一部早期作品《中国2185》,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甚至提及了一个世纪后的“国车”。一款名为“东方”的高级轿车,有着漂亮的白色车身,氢能驱动,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座驾。有趣的是,就在这部作品正式发表17年后,宝马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氢动力车型——Hydrogen7,这恰恰是一款以旗舰7系为基础开发的车型。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同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还天马行空想象了摩托车的发展趋势,他在“钢铁飞蝗”一章中写到:“飞摩托大小和过去的地面摩托差不多, 但没有轮子, 它的车身呈橄榄形, 外形看去粗野而凶猛. 车上装有两台微型氢涡轮发动机, 以金属氢为燃料, 功率比过去地面摩托上的汽油发动机大几百倍. 氢发动机向斜下方产生推力, 使飞摩托在空中飞行, 目前一般的飞摩托升限在3000 米左右, 最高速度可达一马赫(一倍音速)。”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如此血脉喷张的性能让这种交通工具成了22世纪中国年轻人消耗过剩荷尔蒙的不二之选,同时也成了城市顽疾。非法改装、街头飙车,这些飞行摩托成了22世纪的所有中国大城市街头最危险的存在。对此,刘慈欣满怀愤恨的写到:“在夜幕降临的时候, 全国各大城市常常会看到一个惊心动魄的情景: 一阵轰鸣声从天边传来, 仅几秒钟那隐隐约约的轰鸣声就变成了让人头皮发炸的怪叫, 几十辆甚至几百辆飞摩托, 在几十米高的半空中从摩天大楼之间闪电般地穿过, 它们都开着强光灯, 如同一大群穿过城市的疯狂的火流星! 那可怕的咆啸, 那掠过头顶的剌目的雷电, 使神经最强健的人也捂住耳朵失声惊叫. 这一切仅仅持续几十秒钟, “火流星”飞快地掠过飞快地消失, 如一场转瞬即逝的恶梦, 只留下嗡嗡作响的玻璃, 警方凄利的警报声和惊恐万状的市民. 那些飞摩托的驾驶者全是不满十三岁的孩子。”

球型方向盘、超音速飞车,从《流浪地球》看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交通

从这些描写和想象中不难看出,相比于地外文明探索和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师出身的刘慈欣大概不是车迷,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控”。在他看来,未来的任何车辆只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一切旨在高效、便捷的出行和运输,至于驾驶乐趣或任何由汽车而生的美好情感,恐怕只是留存于上古时代的悠然雅趣吧!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1009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