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亚洲龙(以下简称亚洲龙)的发布再一次引燃了人们对中级车关注的热潮,这款有着和“自家兄弟”广汽丰田凯美瑞(以下简称凯美瑞)差不多售价,以及与“老大哥”雷克萨斯ES相近尺寸的车型,被很多人定义为丰田旗舰车型,但仅靠亲民和越级就能打动消费者吗?我觉得有必要先关上家门,叫上凯美瑞,一起坐下来聊一聊。
作为旗舰,亚洲龙够体面吗?
的确,作为丰田北美市场的爆款车型,亚洲龙很符合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的口味——够大、够激进。当它和凯美瑞同框时,倘若你并不了解这两款车的售价,也会在心中立判高下,因为亚洲龙的尺寸已全面等同于雷克萨斯ES,你甚至可以将其理解成换了丰田标的ES。
但毕竟外观是留给别人看的,买车用车大部分时间你是要坐在车内,所以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不得不承认这一环节凯美瑞所带给我的印象更好,亚洲龙确实在有意营造一种更高级别的氛围,但期望值越高,往往最后所得到的心理落差也会越强。
在这里还要吐槽一点:买亚洲龙一定不要选图片上的浅内饰,虽然看起来很典雅,但方向盘经常需要手握的3点、9点位置是浅色的,时间长了一定会脏。
更长的轴距确实有益于亚洲龙的车内空间,特别是如果你的用车状态是司机+贵宾(主驾、后座一到两个人),后排腿部空间相比凯美瑞而言会让你觉得更有面子,但前后排头部空间二者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视频正在加载中…
与此同时,亚洲龙的座椅舒适度也很容易让人想到雷克萨斯ES,坐垫柔软,特别是后排,并且对于大腿的支撑足够到位。但这部分表现并非十全十美,对于一款有着越级尺寸的中级车而言,后排区域的内部横向宽度小于1.5米实属不应该,因此你的用车状态为满员乘坐时,亚洲龙的表现并不如凯美瑞。
这辆旗舰车型,用起来够精致吗?
亚洲龙的确在主观上给人留下了更为舒适的第一印象,除了座椅的软硬程度之外,转向系统也相比于凯美瑞更轻盈,当然最直接的舒适性感受来自悬挂系统,在对于细碎或者振动幅度较小的颠簸处理上,就比如下面视频中的20km/h通过减速带,其底盘精致感要更优于凯美瑞,悬挂比较有任性,初段不突兀,所以在大部分时间内,亚洲龙的底盘都很像ES。
视频正在加载中…
但当颠簸程度较大时,亚洲龙便会和凯美瑞一样,车身出现比较明显的晃动,这种晃动在你跑高速遇到高低落差时也能有所感受,所以当我们再用30km/h的速度通过同样一段减速带,亚洲龙的表现就不再那么的“雷克萨斯”了。
视频正在加载中…
而精致度的另一项体现来自隔音,通过上面这条视频不难发现,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亚洲龙的车内静谧性表现至少是要强于凯美瑞的,但二者的行驶噪音相差并不大,一方面亚洲龙的底盘隔音稍弱,另一方面标配的韩泰轮胎胎噪表现也不如凯美瑞的邓禄普轮胎。
旗舰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吗?
很多人会认为更高的定位等同于后续费用的增加,在亚洲龙上有惊喜也有遗憾。首先,亚洲龙提供4年10万公里免费基础保养,这可以为车主节省较大一部分开支,但遗憾的是双擎版车型电池只提供8年或20万公里质保,相比于凯美瑞的终身质保,同样对于消费者而言会有心理上的落差,毕竟买双擎的消费者,都抱着能有一个更长的用车周期,这样最起码才能把多出来的车价和省下来的钱相抵,。
与此同时,由于亚洲龙和凯美瑞采用了相同的2.5或2.5双擎动力配置,所以二者的油耗差距非常之小,我们实测的亚洲龙2.5综合油耗为每百公里8.1升,凯美瑞8.2升,几乎没有任何差距,因此我相信在双擎车型上差距也不会相差很大。
究其原因,简单介绍就是重量较轻的凯美瑞高速提速较亚洲龙更轻松,高速油耗也就更低,但市区油门响应性不如亚洲龙般灵敏,起步1挡换2挡的转速也总是相对于亚洲龙偏高,所以城市油耗稍高于体型更大的亚洲龙。
综合考虑,亚洲龙值得买?
亚洲龙2.5车型入门价格20.88万元,虽然其配置可能不够体面,但很适合实用主义,不过你也有可能很难买到它,因为按照惯例这个配置的车型产量都极低,所以首先不要被较低的入门价格所迷惑。
因此在大多数消费者购买中级车预算只有20万元的前提下,我推荐凯美瑞,毕竟有2.0车型提供。而如果你的预算足够,同时未来3-5年有换车的需求,双擎不在考虑范围,直接去买雷克萨斯ES200,ES260也添不了太多钱,品牌附加值更高,况且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把亚洲龙当做丰田的旗舰车型,它的整体表现并没有达到心理预期。
而若考虑双擎车型,ES300h的价格就有些偏高了,这时候的亚洲龙双擎2.5L豪华版是全系中性价比最高的车型,它和凯美瑞2.5HG豪华版价格完全相同,但配置差异上凯美瑞也更占优,主要是实用配置更多,因此除非你对“大”和面子有特殊的追求,朴实之选我还是推荐凯美瑞。
下期预告:下一期真心话大冒险我们来关注一下合资中级车市场销量最高的车型雅阁,它的挑战者则是国产中级车最具潜力,也是这一领域销量最强的选手,吉利博瑞GE,看看胳膊到底能不能拧过大腿,敬请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2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