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车评 yautoshow
|把事实带走 将观点留下|
4月末特斯拉在上海的那场超级大火,再次引燃了公众的不安。不管是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还是数码设备里面的锂电池,大家似乎都处于在担惊受怕中使用的状态。包括上飞机时,锂电池都不允许托运,对旅客随身可携带的电池容量还有所限制,此前三星Note7更是由于存在自燃危险被直接禁止携带登机。各种生活经验似乎都在从心理上给我们营造一种“锂电池=炸弹”的印象。那么在汽车领域,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相比传统汽油车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汽车起火,其实时常发生根据美国消防部统计数据,从2014年到2016年,全美国平均每年会发生17万起汽车起火事件。对,你没看错,单位是“万”。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汽车起火早已不是新闻,甚至已成为日常。平均下来,每小时都会发生20起汽车起火事故,这还只是美国一个国家。如果按照相同概率估算,全世界每小时大约会有100起汽车起火事故。
汽车基数庞大,每年有超过8000万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历史上一共生产了数十亿辆汽车。哪怕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起火概率,背后都会是大量的汽车起火悲剧的发生。
汽车什么部位最容易起火?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汽油应该是汽车上最危险的成分。它极易燃烧,并且燃烧火势凶猛。但是根据起火原因统计,因为汽车燃油系统故障导致的火灾,其实数量并不多,只占到了起火总数的1.6%。汽车起火原因多发于发动机和传动系区域,而车辆内饰区域排到了第二名。
什么时间段最容易发生火灾?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最容易发生汽车起火事件的时间为下午3点左右,事件发生最低为凌晨5点左右。这与大家的固有认知相吻合,下午最热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火灾。
电动车真的更容易发生起火事故吗?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样,电动汽车的起火发生概率要小于传统燃油汽车。根据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局统计表示:电动汽车的起火概率要低于传统燃油汽车。特斯拉公布的运营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销售的30万辆特斯拉总计行驶了75亿英里里程,总共发生了40起火灾事件,折合每10亿英里历程发生5起。相比之下,传统汽油车每行驶10亿英里历程则会发生55起起火事件。
从汽车的燃烧发生概率也能发现,汽车最容易起火的部分并不是电器系统,而是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发动机运转环境最恶劣,最容易发生疲劳失效、磨损失效等故障。
那为什么大家还是对电动车感到担忧?这是因为传统汽油车和电动汽车的起火方式不同。
首先明确,汽油车起火时,并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发生爆炸,普通内燃机汽车爆炸仅仅是电影为了增加冲击力制作的特效而已。真实传统汽油车的起火事件更加偏向于“燃烧”。
虽然汽油本身极易燃烧,并且具有较大的能量,但是依然缺乏爆炸所具有的条件。汽油燃烧需要氧气,能与空气当中的氧气相接处的汽油数量极少,无法达到爆炸所需要“极短时间快速反应”的范畴。所以大家一般看到汽油燃烧,都是长时间的剧烈燃烧,但汽车并不会爆炸。
但是电池的起火事件则不相同。电池由于反应物都在电池内部包裹,如果电池发生老化、穿刺、撞击、过热等异常,反应物大量放热产生“热失控”后会带来连锁反应,并有发生剧烈爆炸的可能性。四月份震惊全世界的特斯拉起火事件,从监控中就能看到,特斯拉起火冒烟之后,迅速发生了剧烈爆炸情况,场面非常骇人。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对电动车产生恐慌的重要原因是,面对燃油车,人们已经有了130年的应对经验,而电动车的整体防护经验相对则缺少太多。
面对电池爆炸,难道就束手无策吗?从电池管理角度出发,想方设法降低电池热失控的可能性,这是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采用更安全的电池配方、设计强度更高的保护壳、增加电池间的隔热措施、提高电池的散热能力,设计能够自动切断的控制系统,这些都能减少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可能性,提高电池的整体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电池的监控系统。万一电池真的发生热失控,从小起火到大爆炸之间通常还有一小段反应时间,通常为数秒钟到数分钟。如果系统检测到失控事件发生,立即提示车内人员,还留有一线逃生的时间窗口。如何更早的做到失控提示,让人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逃生,这就是提升安全性,降低损失的关键。
目前,我国针对汽车动力电池已提出了多项安全标准。在目前现行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实验方法》当中,对动力电池的耐温度冲击、过充放电、短路、跌落、挤压、针刺、浸泡和低气压等多项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部分厂家也针对车辆电池提供了越来越长的质保标准,从基本的8年10万公里质保,到最长的终身质保,都释放出了自信的讯号。
汽车工业是一项长跑,随着汽车电动化的深入,未来路面上的电动力汽车也会越来越多,单纯反对或者赞成电动汽车都是不可取的态度。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永远保持谨慎,电池存在起火爆炸的可能,那就需要正面对待问题,想方设法提升安全性能。
责编 | 胡镇涛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汽车之家
© Y车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3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