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上一次在上海的自燃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发布,如今又有一起自燃事故爆出了。据悉,5月14日,据中国香港媒体报道称,一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停在新蒲岗广场停车场时,发生了自燃,这已经是近段时间第五起Model S自燃事件了,目前特斯拉官方还没有回应。
一起一起又一起,特斯拉还靠谱吗?
在短短的一个来月时间里,特斯拉已经发生了三起自燃事故了。4月21日,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上海市一家地下车库内突然自燃,并引燃停在其旁边的数辆汽车。5月3日,旧金山一个私人车库中的一辆特斯拉Model S也发生自燃。
5月12日,该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停在新蒲岗广场约半小时后,电池开始冒烟,火苗出现,当时该车并没有进行充电。燃烧过程中出现三次爆炸,消防队员用了45分钟才扑灭大火。
该辆特斯拉的车主表示,事发前自己曾多次向特斯拉投诉,称自己的车子电池有问题,而事发当天上午,他使用了特斯拉Supercharger,将车子充电至97%。而上海那辆自燃的特斯拉车也是在之前刚进行过“超充”,那么是不是在“超充”之后,自燃事故的比例就比较高呢?“超充”是不是最大的隐患?
出现了接二连三的自燃现象,马斯克一度时间还曾经在推特上表示:“媒体对特斯拉自燃事件的报道有过分渲染之嫌,每年数千起燃油车自燃致死事件视而不见,却对一次没有人员伤亡的特斯拉车辆自燃事件采用双重标准。”
但是马斯克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燃油车的保有量是多少,多少起是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的自燃?而不是像特斯拉这样静静地停放过程中突然就自燃,甚至还爆炸的?此外,燃油车出现自燃还有反应和逃跑时间,但是电动车呢?一旦车主在车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特斯拉车旁都不敢停车了?
因为特斯拉接连出现了自燃事故,有的小区的特斯拉车旁的停车位,业主都不敢停车了,就怕殃及池鱼。万一再着火爆炸呢,自己的爱车受影响了谁负责?扯不断的麻烦,索性就不敢停在旁边了。
众所周知,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凭借用车成本低,以及相关政策的鼓励激励机制,普遍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而且,电动汽车是未来出行的大趋势也普遍被业界所认同。
但是,随着特斯拉Model S车辆接连爆出自燃事故,一些特斯拉车主也担忧,一些车主甚至对该品牌产生信任危机,有车主表示,不敢继续驾驶该品牌汽车。有人梳理过,今年1月,重庆也发生过一起停放的特斯拉Model S自燃事件,起火车辆并未有任何碰撞及充电行为。
其实,在马斯克推特上“抱屈”之后,“特斯拉自燃事件”车主董先生随后通过微博对马斯克喊话称:“不管特斯拉总的自燃比例有多低,对我而言就是100%。对于消费者的生命,可以用百分比去搪塞吗?”
有媒体披露,接连出现自燃事故的特斯拉采用的电池是三元锂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且技术先进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一个隐患,那就是安全性争议较大。目前,电动车电池主流有两种,主要区分在于电池正极材料: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特点是能量密度有限、重量相对较高,但是具备价格更低、循环使用寿命更长以及耐高温更安全等特质;另一种是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且技术先进,但是安全性方面不如磷酸铁锂稳定。
磷酸铁锂电池的储能最高仅150Wh/kg,而特斯拉采用的18650三元锂电池储能密度达到了250Wh/kg,最新采用的21700电池则超过了300Wh/kg。这也是为何续航能力更加强悍的原因所在。如今,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三元锂电池取代磷酸铁锂电池成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安全隐患一时间也难以根除。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候,起码在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的时候,特斯拉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更强劲的续航能力。
夏天来了,纯电动车的自燃事故会频发吗?
随着夏天的来临,高温天气越来越多,而纯电动车自燃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温度太高,那么在夏季是不是也意味着纯电动车的自燃事故频率也会频发呢?相信很多人也有这种担心。
众所周知,导致纯电动汽车自燃的一大部件就是电池组,而引发电池组自燃导致整车自燃的一大原因也是高温。夏天,车辆在太阳底下暴晒是很容易让车内温度急剧升高的,超过50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是也意味着纯电动车爆发自燃的可能性就更大呢?
其实也不然。引发电池组自燃的一大要点是电池组内部产生高温,而在太阳底下暴晒时,高温并不会直接作用到电池组上,虽然因为持续地暴晒,也会间接地带来温度的上升,不过,只要不是暴晒到电池组本身,还是不会轻易出现自燃的。而且,如今大多数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都拥有热管理系统,能够自行对电池组进行温度控制,保证电池组的工作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32066.html
评论列表(1条)
The approach to topics is like a master painter’s to a canvas, with each stroke adding depth and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