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番外篇:传统造车的新品牌,能和新势力们正面刚吗?

Image

“拿传统造车PK互联网精神的新势力,会是什么结果?”

自从新势力们在新能源造车领域发展壮大之后,传统车企的大佬们也都纷纷开启了自己的进阶之路。不过,尽管在产品层面更加成熟,但在创新的路子上普遍还是欠些火候,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掌握这个套路尤为重要。

这次的番外篇,我们在传统造车企业中选出了一名特殊的参与者——长城的欧拉来与新势力们一决高下,看看这位出身传统车企的新品牌能否独当一面。

在过去的4月份,欧拉卖出了4614台新车,其中定位微型车的欧拉R1贡献了3505台销量,进入了销量月榜的前十的位置。如果从车型定位来讲,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不过,这次“E车汇”的这次探店体验却与预想有些出入。

地理位置:★★★

其实,对于传统车企来说,选址并不是一个关乎命脉的事情,尤其是像长城这样的车企,旗下的哈弗可谓无人不晓。在燃油车的销量上,包括高端品牌WEY,长城汽车的成绩都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E车汇”走访的这两家店,单凭位置来说都属于偏远的类型,其中一家位于豆各庄的汽车广场,位于南五环五方桥边上,但周边的公共交通可选的确实不多。另一家则在来广营的汽配城附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在如今的时代,如果不是产品有着异乎寻常的魅力,偏僻的店址可能会损失不少客源。欧拉的品牌战略又并没有重点宣传它和长城的关系,因此选址上如果能高调一些才是最好的广告。

客流量:★★

同样,这次由于是工作日探店,人流量少的情况已经是在预料之中,但与传统4S店的情况大体相似,客流量的高峰期只会出现在周六日,而不像新势力品牌在平时的工作日也会有不少人咨询。

先说位于五方桥边上的“哈弗”店,由于这一小片的广场被WEY和哈弗承包了,因此欧拉就直接“挂靠”在哈弗店内销售。从展位上来看,入口直接就能看到其刚上市的F7x和欧拉R1摆在一起,这一点也足以证明长城对它们的重视程度。

不过,就算摆在C位,R1的边上还放了不少装饰点缀,店内的人流量实在是少得可怜。整个600平方米的展区摆着各种展车,前来看车的人只有个位数而已。当然,正如上文所说,来店高峰只出现在六日。

另一个中海电动的欧拉专卖由于独立建店,门口的标识也不明显,因此客流更加稀少。全店大概有100平米左右,只有一个销售值班。在“E车汇”观察的半小时内,只有一对老夫妻来咨询R1的优惠,谈话也只是持续了大概10分钟左右。

服务人员:★★★

对于店内销售人员的服务,其实与传统的卖车模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依旧是介绍车辆功能之后,给出一个现有的优惠。如果再详谈,也能够再申请出一些其他的小幅度优惠。

不过,两家店的销售服务人员在水平上依旧有些差距,挂靠哈弗店的欧拉销售团队在知识水平,积极程度以及解说的水平上都做的不错。在讲解过程中会说出一些实打实的产品表现,比如R1开起来噪音有一些大等等。这一点无疑会给欧拉加分,比那些“无脑夸”模式要好很多。

相反,中海店内的销售惜字如金,谈及优惠的时候好像并不情愿迅速促成交易,也有可能是工作日人流太少提不起干劲。此外,这期间的一对老夫妻来店之后由于一直在纠结和竞品的对比,销售也有些失去耐心。

店面设置:★★★

相比之前“E车汇”对比过的新势力造车,给出3星的评价也是比较公正的。欧拉作为定位年轻、精品化的微型车,使用了十分有创意的设计风格,续航也达到了350公里的水平,再去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微型车相比自然不合适。

不过,如果以新势力的要求来看,它的店面布局可谓是十分“传统”。位于五方桥的4S店自不用说,只是把展车放在那里卖而已,独立开店的中海欧拉才是重点。

尽管店内人流量少,面积也不大,但还是设立了简约风格的客户休息区,每个简易沙发都可以充电,且在里屋配上了两台电视播放新能源车以及欧拉R1的宣传视频。不过,书架上摆的外文原著就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了,只是对于欧拉品牌的文化氛围有所提升。

综合来看,归属长城旗下的欧拉确实在力图创新,这一点从它官网的宣传标语都能看出,并没有使用其一贯的“领导者”口吻。不过,有创新的产品设计还是不够维持销量,对于用户来说,购车只是他选择这款产品的目的之一,如何实现通勤工具之外的品牌价值,才是重中之重。

回顾之前“E车汇”所有的探店,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除了几只领头羊之外,剩下的几家还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的情况。比如奇点汽车的产品和服务都未成形,客流量非常稀少;小鹏现阶段的店面设计过于简洁,选址不够惊艳等等。

当然,好的方面也包括威马的选址和店面布置符合新势力造车的高曝光度,店面种类覆盖多种环节的用户需求;蔚来则贯彻一贯的高逼格作风,从娱乐、办公、赏车一体化的设定来看,不管买不买车,蔚来都把社群这个概念玩的很透彻。

对于目前的新能源车,除了自动驾驶以外,创新的销售模式,和品牌价值的重新定义才是这些新晋车企存活下去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与其相关的配套服务也是消费者购车的一大因素,在已经饱和的红海市场中拼性价比的方式,早已不是出道的最佳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3258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