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头,可能很多朋友都经历过站在明晃晃的太阳下,汗流浃背打不到车的尴尬;也有撑着伞苦等在雨中,左等又等不见车来的窘境。总结下来,天气越热越下雨,越打不到车,当迷茫的站在路边的那一刻,心情真是糟糕透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幸福感荡然无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特殊天气下车费上调,但车却“千呼万唤驶不出”?乘客在抱怨打不上车的时候,司机们如此“稳坐钓鱼台”,究竟意欲何为?其实,现在的“打车难”俨然已经成为“死结”,一边是乘客的抱怨,一边是司机的无奈,司机的“淡定”背后实则是有苦衷的。
对于司机来说,谁不愿意自己的收入多收“三五斗”?可夏天,即便勤勤恳恳的跑车,还真未必能达成心愿。就拿夏天最热的中午这个时段来说,明明是最赚钱的时候,但能叫到的车为什么却寥寥?
最近一天中午,在等了又等之后,我终于幸运的坐上了一辆滴滴网约车,这位司机给出了答案。司机师傅说,因为油价的节节攀升,虽然司机一天跑来跑去的,根本挣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中午,遇到一上来还得一直要求开空调的乘客。这空调一开就超级费油,心都在滴血。
滴滴司机说的时候很是轻描淡写,但我听了却不是滋味,特别是下车司机帮我取行李时,看着他被汗水打湿的衣衫,心里更是百感交集。无论什么工作,其实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当开网约车的成本持续增加,到手的收入不涨,自然也就影响司机的开车意愿。这样一来,大众增长的出行需求就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按照市场规律,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出行价格也就会发生相应的波动,这都是正常的。
回到现实中来,夏天集中爆发的“打车难”其实只是表象,本质上,价格的变化其实是一年四季的常态。在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的指挥下,网约车价格的波动绝不是因天而宜、因时而宜,能牵动网约车价格起起落落的,是供需状况、当地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油价等因素。很多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觉得部分时间上涨,倒是可以错峰出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供需压力。
从滴滴用户的需求来看,早晚高峰、恶劣天气、酷暑严寒、旅游旺季,这时候人们选择叫车是为了更便捷、更舒适,用车的人多了,滴滴叫车时就得“排队”。这个道理就跟去银行排队一样,网约车就像银行的服务窗口,能提供服务的人员就那么多,人们蜂拥而至,总得有个先来后到。而到了工作日平峰期,春秋的宜人季节,出行选择公交、地铁、骑车等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就会增多,这时叫车显然更容易,对司机而言,此时会觉得“单变少了”。
确实,网约车司机的工作,跟做生意也有几分相像,有波峰也有低谷,而这就反映了网约车市场的供给状况。以此谋生的网约车司机,在什么情况下不愿意接单呢?需要和家人团聚的春节、国庆长假等节假日,有谁不希望可以陪伴家人,共享天伦呢?而在雷雨交加的日子,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也为了避免车辆受损,没有人愿意冒险工作,选择少出车或者不出车,这也是人之常情。归纳起来,司机师傅们往往会结合自己的收入、天气、堵车等情况自由决定是否出车接单,而这也导致供给会不断变化。
网约车的供需平衡,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平台的理想,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中,供不应求,运力短缺或者供大于求,运力过剩的供需失衡的情况都可能存在。而供需的关系,从根本上也就绝对了价格的波动。
乘客感觉到打车难了,价格就要上浮一些,这样才能带动、鼓励更多的司机出车,奔赴热点区域,供需才能趋于平衡。相反,当司机长期无单可接,为了保持他工作的积极性,有收入保障,此时,网约车价格适当下调,就能让乘客以更较低的出行价格叫到车,享受到实惠。
这么来看,网约车的供需关系着实微妙,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荷包,所以也备受关注。好在可以预见,在网约车下半场,平台通过对出行大数据平台的监测和分析,价格机制将更合理、更科学,期待对用户的服务也会更好。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4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