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这个关键词,最近几个月,每天都会在我的朋友圈内高频出现。
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的东西,为什么突然热的发烫?不仅仅银行在强推,就连保险公司也在兜售,这里面究竟有多大的利?
对于这个问题,刚开始我只是好奇,直到最近自己去银行办理了,才知道水有点点深。
ETC怎么就火了?
石榴叔,是最早一批使用ETC的车主。
负责说的,好东西,尤其是节假日看到旁边人工收费车道排着长长队伍的时候,自己却能从ETC车道秒过。通行效率的大大提升。
在我没有深入研究之前,一直觉得,最近ETC火了,活动残暴,银行无非为了多捞用户,办信用卡。
然而这次真的冤枉他们了。
首先必须辟个谣,之前朋友圈关于“2020年开始,不安全装ETC的车辆,将不享受节假日通行免费“的说法是假的,“2020年高速将不再收取现金”的说法更是误读。
在今年5月10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表示,力争今年年底,完成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目标任务。
让地方自己协调?不如推广ETC了。
心疼银行员工,宝宝都很苦
施主,办张ETC吧!
我真不是在说段子,估计不少银行员工最近一个月做梦都在办ETC。
是爱吗?是责任吗?不,是疯了!
一个银行网点,1000张的任务,5个人分。这还算少的,有的网点,一个人就背着300张的任务。
更离谱的?某行公积金中心任务完不成,半夜跑去物流中心,找客户呀!还有跑到高速收费站那里拦车!
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坑在哪里?不踩一下是不会知道的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花了不少时间调研,结果有些吃惊。
先说结论。
直接去高速路网的服务中心办ETC套路最少,比如江苏的苏通卡,充500元送设备,过路享受95折。
捆绑银行信用卡办理ETC,优惠多,基本无套路,只是发卡速度有点慢。
捆绑借记卡,满满套路,每家银行还不一样,心累。
我是一个多星期前,在某银行柜面办理了ETC业务,图的是个省事,因为就在家门口。
说实话,服务态度好,速度快,整个业务从提交到收到ETC设备,一周时间。
但奇怪的是,之前的ETC捆绑的是信用卡,这家银行给我的是借记卡。一开始没注意,后来发现问题了。
在办理业务当天,就发现了第一个坑,300元保证金要在卡里冻结。
银行的解释是,产品就是这样设计的(有的银行押500元)。
第二个坑,是这家银行,在没经我允许的情况下,悄悄开通了X民贷业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信用贷,额度2000元。
银行的解释是,借记卡余额没有的时候,让车先通过ETC,然后还款。
想法很好,但为什么没有在宣传中提及?因为,用户假如在23:59出了收费站,且借记卡账户余额不足,就会触发了X民贷,上征信。
要知道,这是一个年利率16.56%的信用贷,按日计息,当日还清不会上征信。
虽然,银行方面会解释,征信报告多一两条这样的纪录,不会影响日后贷款。
但是征信花脸,且出现信用贷使用记录,以后谁又说得清呢?
征信报告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未来几年会逐渐体现出来。
第三个坑是扣款顺序。
优惠券>借记卡余额>X民贷>保证金,我办的这家银行的ETC,相信绝大部分用户都不知道。
300元保证金的设计,放在使用优先级的最后。
银行只是考虑自己利益,完全不照顾客户的体验,用户账户明明躺着300元,为什么不扣,非要先用银行的信用贷呢?
从合理性角度,账户余额不足,先扣保证金,再扣X民贷,同时短信督促用户,尽快补齐保证金,这样是不是更合理呢?
对了,300元保证金,哪怕动用了1分,都会立刻上ETC黑名单。
至于X民贷,我翻遍银行APP上所有的界面,都没找到如何取消。
去了支行,让我复印了身份证和借记卡,然后按照客户经理的要求,在白纸上写下,“本人自愿取消X民贷业务……”,多么原始操作。
第四个坑,是5年内如果取消ETC,会产生一笔150元的违约金。
银行所有宣传材料中,均没未提及,我多次询问官方客服和客户经理,想了解这笔钱谁收了,都没有正面回答我。
打电话到苏通卡发行中心,得到的回复是,“300元我们没收过,150元违约金也不是给我们,你打电话到银监会直接投诉银行”。
更有意思的是,苏通卡发行中心的客服告诉我,我手上的这张ETC卡,现在无法注销。以后能不能注销,不知道。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最近一周,我和各部门进行沟通,光是银行那边就是几十个电话(ETC发行的电话实在太难打了,几个小时都打不通)。
态度真好,但就ETC业务,说来说句那几句话,大家都不熟悉,基层认知全靠那几张纸,多问一两句,一脸懵逼,然后先记下来,向上反馈。
如果你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和耐心,恐怕最终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找虐!
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多了,据说有的银行押金收500元。
总结下
还是那句话,ETC肯定是好东西,车主值得办。不然以后进出高速太痛苦。
只是办的时候,别只看优惠幅度,也要看下细则。能用信用卡,就别用借记卡。
-END-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4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