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究竟该跟华为学点啥?

Image

时至今日,似乎已没有人会再去质疑华为的优秀。当美国挥舞着“关税大棒”假借“国家安全”之名将华为拉进交易黑名单时,这家企业就注定因特朗普的“施压”而备受瞩目。在“封锁”华为这件事上,美国政府可谓是不遗余力,而华为则用了一种更具“杀伤力”的方式来回应。7月31日,华为首次以全球直播的形式公开发布半年报,这也是华为被美“制裁”之后的首份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40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净利润率8.7%。其中,消费者业务营收2208亿元,占比55%;运营商业务1465亿元,占比36.5%;企业业务316亿元,占比7.9%。至此,华为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牢牢接住了美国挥下来的“重棒”。从某个层面而言,华为这喜人的成绩可以说是意料之中,毕竟一直以来,其都是中国企业的标杆,国家发改委官员更是以华为比照中国汽车企业,并直言:“中国的汽车企业中还没有华为。”换而言之,中国车企对于华为,应当“见贤思齐焉”。重压之下,自主品牌“亮红灯”今年上半年,华为的营收与中国汽车企业相比,显然是一骑绝尘的,即便是经营业绩令人称羡的北汽集团,与华为相比也相差近乎一半的营业收入。而自主品牌方面,长城净利润同比下跌57.8%,此外,在6月零售终端销量超过12.6万辆,终端销量超过同期批发量,在车市下行压力下创造历史同期最新记录的吉利汽车,所上交的半年成绩单,则也是令人诧异。据悉,截止6月30日,吉利的净利润相比于去年同期的66.7亿减少了40%左右,具体数据官方还未公布。或许是有此原因,也或许迫于目前自主品牌占有率一度跌破40%的现状,因此,即便6月创下同期销量最新记录,上半年刚过吉利仍旧宣布全年销量目标下调至10%至136万。可以确定的是,在“车市寒冬”的背景之下,自主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与豪华品牌及合资品牌之间的分化越来越严重,以今年6月为例,豪华车零售同比增长24.9%,主流合资品牌增长9.1%,自主品牌却下滑8.3%。可以说,自主品牌与华为承受着在来自于不同方面的“重压”,然而前者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后者则扛下了千斤重担。现如今的自主品牌,面临着销量成绩不佳,外资品牌即将全面攻入的至暗时刻,且内部分化也愈发严重。正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在这个自主品牌急需冲破“桎梏”的关键时刻,华为的成功又能给其带来怎样的启示呢?换而言之,面对华为,自主品牌又有何“经”可取呢?重自主研发,寻产业之“灵魂”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在此前曾直言:没有自主研发的造车,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仅仅从中国汽车企业集团2018年的研发投入来看,占比超过10%的基本难寻,最低占比甚至不足2%。汽车集团尚且如此,自主品牌的投入占比大概也不言而喻了。上汽集团作为持续稳坐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宝座的企业,2018年8876亿元的全年营收无疑让其有底气成为研发费用较多的车企,而不到2%的占比则说明,其并不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反观华为,去年其在研发上的费用为1015亿,占营收的14.1%,而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也仅有四家,华为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华为更是计划将研发投入增加至1200亿。据悉,华为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总计就已超过4800元,在其约18万人的全球员工中,研发方面的员工人数就约占8万,这样的占比甚至超过了亚马逊和谷歌,在全球技术公司中都是非常高的。此外,在顶级人才方面,华为也加大了对其的吸纳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在华为总裁办签发的邮件中表示,“华为要用顶级的挑战和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于是为应届毕业生开出了年薪200万的高工资,着实令人称羡。可见,不论是在招贤纳士,还是资金投入上,对于自主研发,华为清晰地透露着四个大字:舍得花钱。海量的研发投入,自然是为华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使华为在多个领域得以保持技术领先的水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华为是否造车”还未有定论的时候,汽车企业们各个提心吊胆、人心惶惶了。对于华为而言,研发的投入实际就是一种保持忧患意识的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融在华为血液中的道理。2002年,当华为以超220亿元的销售额位于全国电子百强榜首时,任正非就在《华为的冬天》里说,保持危机意识,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和变革,才能让企业存活的时间久一点。在他看来,“战略投入多一点,困难也就少一些。”于是,华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引领着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对技术和创新有着极致的追求。兴办学校,重人才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任正非的“教育情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言:“这个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他呼吁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对于“教育”华为也做出了诸多努力。除去建造九年义务制学校以外,华为对于人才方面有着其自身的培养计划。2008年华为实施了一个名为“未来种子”的计划,该计划是华为全球CSR(企业社会责任)旗舰项目,旨在帮助培养本地信息通讯科技方面的人才。除此之外,最为远近闻名的就当属于华为大学了,这所被称为“中国企业黄埔军校”的大学,为华为员工及客户提供了多重培训课程,将华为打造成为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对于华为大学,任正非曾表示:“华为大学的特色就是训战结合,给学员赋予专业作战能力。整个公司第一是要奋斗,第二要有学会掌握去奋斗的办法,光有干劲没有能力是不行的。”今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意味深长地说道:“华为一没背景,二没资源,除了人的脑袋外一无所有”。“优秀的大脑”这是任正非所引以为傲的,据华为提供的数据,目前华为拥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还有15000人在从事基础研究,以及6万多产品研发人员。同时,华为还与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家研究机构及公司有合作,签署对外付费的研发合作合同达1000多份。重视教育并参与教育,在教育中吸纳人才,这是华为目前所做的事。而在自主品牌方面,吉利的教育事业近乎是与汽车事业同步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吉利在浙江临海划地建校,办起了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等职业学校。此后,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学院也相继问世。除此之外,长城汽车也在持续重视并发展教育领域,今年3月,其为员工子女建造的长城高级中学正式亮相,而随着高级中学的开学,长城汽车用以解决8万名员工子女教育的15年一贯制体系也将正式搭建完成。此外,在去年,长城还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往长城实现人生价值。但我们也可以发现,与着重挖掘“天才少年”的华为大学相比,自主品牌对于高端人才方面的培养仍旧较为薄弱。坚持自主研发、注重人才教育,这实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从研发占比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而言,国内车企与华为之间显然还有一段距离。在“车市寒冬”的重压之下,更需各企业加大研发及人才方面的投入,从而找寻一个新的突破口,这段日子固然难熬,但拨开云雾便可见阳光。华为在美国的“重压”之下仍旧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那么自主品牌又能否在“车市寒冬”的压力之下顺利翻身呢?或许,华为可以带给在迷雾中摸索的自主品牌一个新的指引。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4748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