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那些强调ATF油终身免维护的厂商,宝马应该认错要立正,挨打要站稳。
宝马现在主流车型包括3系,5系,7系,X3,X5用的都是ZF的8HP变速箱,但宝马原厂保养手册却明确表示无需更换ATF油,而且宝马根本不允许4S店给任何一款宝马车型的自动变速箱换油,维修设备中也根本没有更换变速器油所需的循环机。
然而使用ZF这款8HP变速箱的不止宝马一家,隔壁的奥迪、捷豹等品牌的官方保养手册上都明确表示变速器油是需要更换的,比如捷豹官方建议的更换周期为6W公里。
– 为什么免维护自动变速箱
也需要维护?
我们先来看一个惨痛的例子。
这是一台已经行驶了17万公里的宝马e60 530Li。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车主发现他再也无法通过那个漂亮的电子排挡杆挂入倒挡了。当他把车开到最近的一家宝马特约服务站准备维修时,停下车后发现变速箱的D挡(前进挡)也没有了。
简单的检测后,这家特约维修站给出的维修报价高达五位数,而且表示在拆开变速箱后还要进一步来看,言外之意修理费可能还会更高。
这种故障一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变速箱电脑损坏和阀体损坏是最常见的原因。
变速箱油底壳堆满的油泥和漆黑的变速箱油已经表明这台变速箱的健康状况相当糟糕。
深入拆解后进一步诊断,发现8个电磁阀中已经损坏了2个,这就是导致失去前进挡和倒挡的直接原因。不过万幸的是,昂贵的变速箱电脑并没有损坏,更换两个电磁阀并补满变速箱油后试车,故障消失。
是什么原因导致造价不菲的变速箱发生如此故障呢?
从拆解的情况来看,是电磁阀失效的原因。而造成电磁阀失效的原因百分之百是该车在行驶17万公里的过程中从未更换过变速箱油而导致的变速箱内部油品变质,油泥和金属碎屑导致电磁阀的工作工况变差从而提前损坏。
我们从换下的油的颜色可以看出,该油早已超出其设计的使用寿命,而且变速箱油底壳中还有大量的金属屑、油泥和污物杂质:
– 为什么理论上自动变速箱免维护
讲不通?
大家请先看这样一张图:
由此可见,变速箱油对于变速箱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它不止承担了传递力量,润滑的作用,还起到了重要的清洗作用。
虽然自动变速箱的工作环境比较密闭,相对于机油的高温高负荷,ATF油所处环境不会受到空气和燃料的污染,温度也较低,似乎不会轻易变脏。
但由于自动变速器中的多片离合器(下图)的磨损以及各运动部件的磨损的存在,ATF油依然会慢慢变质变脏。
而且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摩擦片表面会逐渐磨损,这些金素粉末一部分会被变速器油清洗带走,而这些夹混在多片离合器之间的粉末,势必会造成多片摩擦片之间的摩擦系数下降,甚至导致打滑。
为了减缓上述的情况,变速器厂家会在油底壳或者变速器油滤芯周围设置一些磁铁,用以吸附变速器油中混杂的金素碎屑。
但如果长时间不换ATF油,磁铁表面就会吸附一层金素碎屑,磁铁的吸附碎屑能力也随之减弱,就会变成下图这个样子:
所以ATF油从第一次挂入D挡开始,就已经在自动变速箱生命周期的“死亡循环”中了,如果一直坚持不换ATF油,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变速器某个挡位丢失,或者多片离合器打滑现象,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晚了。
– 我们应该怎么维护自动变速箱?
首先,按时按公里数换ATF油是必须且必要的。
采用了同款ZF 8HP的厂商,例如奥迪,他们在官方保养手册上是明确要求每6万公里要更换一次自动变速箱油。而另外一家自动变速箱巨头—日本爱信,也是在官方保养手册上明确要求每4万公里需要更换一次自动变速箱油。
其次,选择换油工艺也有讲究:
市面上换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手动重力换油跟循环机等量动态换油。
循环换油可以让换油率达到95%以上,相比重力换油45%左右的换油率,可以说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价格也相对水涨船高。
对于普通车主,我们的建议是每5万公里到6万公里之间换一次变速箱油,只要保证勤快的保养,使用重力换油法的效果也不错,而且成本还低。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变速箱跟发动机一样,都有一个滤芯,它是用来过滤变速箱中油污的,通常采用整体式结构,能起到保护变速箱的作用。
所以本着换就换得彻底的态度,既然变速箱油都换了,滤芯的钱也没必要省。
看到这里,相信一些老车车主已经慌了,那这些已经行驶过十几万公里但还没换过油的老车能不能换油呢?
对此我们的答案是不建议。
因为变速箱已经适应了旧油的环境,如果突然换新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换挡顿挫和换挡冲击。
即使非要更换的话,也不能使用循环换油法,这对变速箱可能是个更大的伤害行为。
– 写在最后:
因为官方表示无须更换ATF油,所以坊间一直有宝马保养比奔驰、奥迪便宜的传闻。但大量老宝马车主都遭遇了自动变速箱故障,这不免让人阴谋论地认为这是一个局:宝马变速箱只是免维护,不是免维修。
所以不管是不是宝马车主,只要你想避免齿轮滑牙、润滑油路堵塞、电磁阀失效等各种故障,定时定期更换ATF油总比花大钱做变速箱维修好。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