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 | 晓寒
各位读者新年吼好啊!
车东西2月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国自动驾驶创企Aurora于当地时间2月7日宣布获得5.3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25亿美元,领投方为红杉资本,亚马逊、壳牌、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Reinvent Capital等企业和机构参投,此前的投资方Greylock和Index Ventures继续跟投。
▲Aurora的自动驾驶测试车
除去谷歌Waymo、通用Cruise、福特Argo.ai、Uber Otto等巨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在跻身独角兽行列之外,本次融资也超过了Zoox在去年7月份创下的5亿美元融资记录,成为单笔融资量最大的独立自动驾驶创企。
“本次融资完成后,将会加速我们将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安全、广泛落地的目标。”Aurora方面向外媒表示。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公司,Aurora正属此列。自动驾驶技术拥有很大的潜力,可以让我们物流中心和路上的员工和伙伴们更加安全地工作,并提升生产力。”亚马逊方面向外媒表示。
目前,全球各大电商与物流巨头都在积极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京东、亚马逊这类电商巨头不仅参与投资了智行者、Aurora等自动驾驶初创,同时其还设立了自己的团队亲自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沃尔玛、苏宁等企业则在积极与Waymo、Plus.ai等创企合作研究自动驾驶技术在干线物流领域的应用前景。
▲Plus.ai与苏宁展开自动驾驶卡车测试运营
1、创始团队豪华 已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
Aurora成立于2017年初,并于2018年2月获得来自Greylock Partners和Index Ventures的9000万美元A轮融资,本次B轮次融资完成后,Aurora总融资超过6.2亿美元,低于Zoox的8亿+美元总融资量。
本次融资完成后,红杉资本的Carl Eschenbach将会加入Aurora的董事会。此外,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Index Ventures的Mike Volpi,以及投资人Reid Hoffman和Ian Smith都是Aurora的外部董事。
虽然Aurora成立时间略晚,但是其创始人来头可一点不小。
其CEO Chris Urmson是前谷歌无人车项目CTO,是谷歌无人车项目的早期创始成员。谷歌无人车的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龙2013年离开后,Chris Urmson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谷歌无人车的第二任老大。
▲谷歌无人车时代的Chris Urmson
2015年底2016年初,谷歌无人车项目分拆,前现代汽车北美CEO John Krafcik出任CEO,Chris Urmson因与其发展理念不合而离职,随后于年底创办Aurora。
据Aurora官网,除了Chris Urmson,Aurora还聚集了前特斯拉Autopilot项目负责人Sterling Anderson、Uber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创始成员(即Uber的自动驾驶项目)Drew Bagnell两位自动驾驶圈的顶级大牛。
▲从左到右依次为Chris Urmson、Sterling Anderson、Drew Bagnell
也正是有这样一支豪华创始团队,大众集团CDO(首席数字官) Johann Jungwirth称其是全球最强的自动驾驶团队。
据外媒报道,Aurora已在Palo Alto、San Francisco和Pittsburgh等美国城市设置办公室,团队规模达到250多人。
与Waymo、Roadstar.ai等自动驾驶公司致力于部署自动驾驶出租车队不同,Aurora目前已与拜腾、现代汽车、大众汽车等车企达成合作,以向其提供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
2、研发成果与运营成绩尚未公开 Aurora到底值不值25亿美元?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浪潮在中美两地兴起,众多创业公司显现。
为了获得资本与车企等合作伙伴的关注,初创公司往往都会拿出一些“独门绝技”或是“运营成果”来证明自己。
例如国内此前融资量最大的Roadstar.ai靠的是自家的传感器“前融合”技术、谷歌Waymo靠的是悠久的研发历史和庞大的测试车队规模、图森自主研发了探测距离达1000米的感知技术等…
但本次融资的主角Aurora虽然坐拥豪华创始团队,拿到了红杉、亚马逊、壳牌等机构和公司的融资,但是其却仍然处于“神秘期”。
除了与几家车企签约,其并未公布测试车队规模、测试里程数、车辆测试的干预次数、核心技术亮点等细节,也并没有率先开启技术落地与试运营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豪华创始团队创办的Aurora到底打造了怎样的“黑科技”、技术研发到哪一步、技术何时能够量产落地等关键问题都还没有解答,Aurora为何能够在中美经济遇冷的背景下获得机构和巨头的认可还有待更多信息浮出水面才能揭晓。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