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抢人战之后 汽车人才“转型”为破局而来_大学,技术,人生第一份工作,清华大学,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丰田汽车,跳槽那些事儿,破·局,设计,能源,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交通,同仁县

昨天,我们在公众号推出了《冰火两重天 汽车人才遭遇多重“烦恼”》一文,向行业同仁们传达了汽车行业在形势倒逼、生存碾压下所遭遇的人才困局。

除了谈问题、述焦虑,在第三届中国汽车企业高管人才工作座谈会(如皋会议)上,与会的汽车行业专家、汽车相关负责人探讨最多的还是困局之下,如何破局?其实,行业、企业和高校,甚至人才本身都正在行动。

“裁员潮”之后

时下,相比严峻的市场形势,新技术革命挑战更让人焦虑。这厢边汽车行业跨界人才不足,“抢人大战”时有爆发,那厢边“裁员潮”让汽车界人心惶惶、迷茫无措。

诚如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所说,本轮科技革命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汽车产业跨界融合的速度前所未有,要求人才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

在“裁员潮”盛行之时,“转型风”已经悄然刮起。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在职员工,都在谋求“转型”、“跨界”。

裁员潮、抢人战之后 汽车人才“转型”为破局而来

类似“力学”到“大数据”这样的专业硬跨,在大学生中大有人在;上班搞车辆安全、动力系统,下班恶补ADAS的在职员工也不少;连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也调侃,白天自己是博士生导师,晚上自己变成了博士生。一汽、长安等企业的“全员赋能计划”已经陆续开启。

据预测,计算机+汽车、机器人+汽车、汽车+互联网+交通、汽车+互联网+分布式能源等产业新业态,将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新要求。不管是领军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其新提升和新增的知识和技能的占比平均在50%左右,设计研发人才新知识和技能占比达到70%。

朱明荣认为,解决当前人才问题焦虑的关键,在于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但当“学习潮”、“转型风”来临时,教育界、培训界的准备稍显不足。

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很关键

根据调研,当前,汽车人才的培养环节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比如,汽车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教育管理体系和车辆工程学科发展体系亟需创新重构;跨文化背景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只有少数院校尝试探索,未形成体系。

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创新性;高校软硬件配备,跟不上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比如,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度不高,虽然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给与了必要的关注,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贯穿从业者从学生时代到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入职前的学历教育与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处于完全割裂的状态。

裁员潮、抢人战之后 汽车人才“转型”为破局而来

朱明荣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朱明荣建议用“共享”和“联动”的理念实现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体系、务实与创新相协调的后备人才教育体系和贯穿从业者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体系。

其实现路径包括:改变“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的现状,形成以产业引领汽车人才培养的体系;建立产业需求引导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材水平、提升教师队伍和后备人才的工程能力;加强继续教育领域行业组织、骨干企业、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等等。

这些正是当前汽车人才培养转型正在探索的方向。

校企人才培养呈现新态势

行业普遍认为,汽车专业已经超出机械大类的范畴。当前汽车工程学会与清华大学正在联合开展国内“车辆工程”升为一级学科的改革工作。企业方也正在积极推动,一汽曾作为企业代表向教育部门建议,研究怎样把汽车专业从机械大类中剥离,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融合,更精准地培养汽车产业人才。

当前,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趋势,高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教材联合编写、双师教学、大学生毕业设计等方面合作也越来越深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开始引起高校高度重视;汽车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等行业大型赛事在提升人才能力方面的突出贡献,也越来越得到行业、高校和企业的重视与关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一批有先见之明的汽车企业正在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比如今年4月成立的清华—丰田联合研究院,是迄今为止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第一家联合研究院,也是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与高校开展的最高级别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并联合外部政产学研等各界力量,通过跨学科交叉合作,发展移动出行、多样化能源、网联社会等先端技术,在试点城市或地区进行示范运营与试验,培养高水平跨学科人才,产生引领性创新重大研究成果。

裁员潮、抢人战之后 汽车人才“转型”为破局而来

张英武

还有,今年7月12日揭牌的中国一汽—吉林大学红旗学院。据一汽人力资源部员工管理处处长张英武介绍,在此次校企合作中,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高校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让一汽参与高校的教学计划调整,并把企业的专业课程纳入其学分管理中。目前双方在课程设置、考核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办法,正面向大学三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启动首批招生。

这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能否最终取得理想的效果,留待时间检验。但尝试与探索总比“原地踏步”胜算更大。

用人也转型 车企探索人才共享

除了人才培养的探索,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企业在人才引进与使用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尝试,企业用人更加开放、灵活。

2018年,在充分把握行业用工形势的基础上,华晨汽车输送了1100多名一线技能人员到一汽大众参与共享用工,成为实现企业效率、经营成本、人才培养、 员工收入多方共赢的范本。

华晨汽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郭思寒提到,行业共享用工不仅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让员工的思想发生转变,不再“一叶障目”,员工的自我认知提升、更加自信。

无独有偶。不同于华晨的行业共享,北汽探索了集团化劳动用工共享机制。对北汽来说,人才共享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供给对生产任务需求的敏捷响应,同时能促进员工丰富技能、开阔视野,对于需求单位和派出单位,可以实现团队能力保持和人工成本控制的有效平衡,是一种员工、需求方、供给方的“三赢”选择。

裁员潮、抢人战之后 汽车人才“转型”为破局而来

蔡速平

北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蔡速平表示,企业真正有竞争力的是资源组合与资源调动的能力。人才共享就是要广泛集聚各类人力资源,以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为牵引,以满足人才个体成长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为目标,共同构建发展新理念。

与华晨、北汽一样灵活的,还有一汽的“走出去”战略。一汽先后多次在人才高地建设分支机构,以缓解当前因为地域限制造成的新业务人才不足问题。这也是目前很多企业在高效用人方面的策略。

小编说

尽管市场形势严峻、新技术革命挑战巨大,但行业、企业和高校等汽车各界想方设法、努力突破的决心和行动毋庸置疑。

昨天,我们的推文发出后,汽车人才“冰火两重天”的新情况也引起国家人事科学界专家的关注,一位专家表示汽车行业目前所遭遇的人才现实情况非常值得研究。我们也期待更多专家、学者们更多关注与研究,为汽车行业突破人才困境建言献策。


主笔:陈景阳

编辑:邱玉芳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404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