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车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汽车不再是简单的驾驶工具,而是充满无限想象的移动新载体。”近日,在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以下简称大数据联盟)举行的新技术研讨会期间,大数据联盟执行秘书长李阳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跨领域技术应用能够使车辆发生变革,智能化车辆将改变消费者的用车生活。
当前,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以智能网联化为突破口的新能源车正在加速车辆智能化进程。各大车企也瞄准机遇,期待新技术为产品全面赋能,沿着消费者期待的方向,给出解决方案。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基于新技术打造的新能源车会带来怎样的前沿体验和优质服务?
提升电池续航监测精准度
“新能源车剩余电量与实际驾驶距离不符是新能源车主普遍抱怨的问题,通常在车内显示100公里的续航,实际道路只能驾驶10公里左右就没电了,这无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用车感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云汽车行业架构师梁磊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消费者的用车刚需必须得到满足。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迅速,新能源车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实际续航里程与车辆仪表盘中数据差距较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看似不大的“小问题”,却给不少新能源车主带来大烦恼。
原本,人们认为只要挑选续航能力水平高的车型就万事大吉,能够顺利摆脱“里程焦虑症”所带来的困扰。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有些过于乐观。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主机厂给出的车辆官方续航值和实际值之间有不小落差。换言之,即便一款新能源车的续航能力再高,也不一定让消费者信心满满;面对急速衰减的可行驶里程,消费者表现出更多的是满怀焦虑。
可以预见,车主无法准确预估车辆的续航能力,也就难以判断为车辆充电的时间,很容易导致车辆因“没电”而罢工,影响消费者接下来的正常行程。
为了检验新能源车续航预估的可靠性,记者曾驾驶一辆续航能力在260公里的进口纯电动车从北京航天桥出发,往返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手机地图显示,两地之间往返距离为70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段不足百公里的行程,待车辆回到始发点后仪表盘中可行驶里程只剩余50公里。
眼下,车辆如何根据使用情况精确提供续航数据,为车主呈现真实客观的续航能力,是摆在所有车企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
众所周知,车主的不同驾驶习惯会对车辆续航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电池预估时不对驾驶行为加以分析,就很难做到真正的精准。
针对以上问题,梁磊表示,精准的预算模型是车辆能够客观展现续航能力的关键,这需要加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里面来达到精准化。在电池能量预估的时候还要加入驾驶行为能力的分析,比如驾驶者换挡频率、制动踏板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结合智能算法,计算出车主驾驶的风格来迭代到电池算法中,以实现新能源车优化性能的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出行平台
当前,国内新能源车发展势头正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汽车市场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各大车企除了布局新能源车外,纷纷将目光放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出行领域。
今年以来,各大新能源车企在出行领域动作频频。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品牌欧拉推出了共享出行业务品牌“欧拉出行”,旨在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比亚迪和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领域共同助力出行领域智能化转型升级;吉利汽车旗下的“曹操专车”上线国内60个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不难看出,以新能源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化车辆正成长为未来汽车的核心技术。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铭表示,汽车“新四化”大势所趋,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全新生态下,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种业态可实现新的价值,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作为依托。
一直以来,网约车及各种新出行方式以省时又便捷的优势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切实则都是大数据带来的结果。
通过大数据分析,打车平台会生成时空热力图,在需求度大的区域调配更多车辆,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等待车辆的时间,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平日打车过程中,部分消费者曾遇到司机未按规定路线行驶的情况,让人不免引发司机故意绕路多收费的想法。记者从大数据联盟获悉,提供算法的实时导航偏侧功能可以检测出正在运营中的车辆是否按照地图路线行驶,只要司机超出地图规定范围路线系统就自动将其列为“违规”,避免车辆运营中蒙骗消费者行为的出现。
李阳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使营运车辆更规范,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新车市场,各大车企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同样,在出行领域各出行服务商也应时刻以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出发点。
据悉,消费者可根据喜好在区域内挑选想要乘坐的车型,人工智能会在第一时间将消费者中意车辆筛选出来,实现乘坐车辆和预期目标的一致性。
数据安全要防患未然
目前,由于智能网联化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大数据在汽车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不过,在看似繁荣的产业背景之下,关于消费者隐私安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相比起传统燃油车,时刻处于“在线”状态的新能源车更容易受到网络的攻击和侵入,而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果将不堪设想。
两年前,曾令无数年轻人一次又一次沉浸于紧张刺激的汽车竞速观感中的《速度与激情8》电影中,多辆自动驾驶汽车被黑客操控后横冲直撞失去了控制,成为幕后黑手的攻击武器。
其实,影片中的情节并非全部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相反,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面普及,电影中的场景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
“我们曾经在车辆上做过相关安全测试,发现专业人员可以利用系统的漏洞对车辆进行远程控制,包括对娱乐系统、软件系统等进行操控,从而导致车内安全性下降。”负责网络安全服务的杉树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总经理杨泓彬充满担忧地说道。
诚然,数据安全是发展大数据的前提必须将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为了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今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这标志着相关保护工作正式步入新的阶段。
记者了解到,《要求》将于1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增了风险评估、安全检测、态势感知等安全要求,这就要求安全服务供应商能对未知的安全威胁进行提前检测,从而实现提前防御。
杨泓彬表示,新规实施后扩大了保护对象的范围、丰富了保护方法,汽车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均会纳入到等级保护范围之内,进而提升了网络安全。(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