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车动力原创,作者张一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来空中交通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更可喜的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昂贵。
“天上的‘人儿’(风筝)在天上飞,地上的人儿在地上追”,记得以前总是把这句歌词唱错,而且错得别有意境。一人在天上飞,一人在地上追,像极了求而不得的爱情。但现在看来,这个错误不仅有意境,还有极高的前瞻性。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第五元素》的漫天空客,《雷神3》里萨卡星的遍地飞船已不再科幻,这些城市三维交通的场景,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三维交通,从现在的交通水平来看的确是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毕竟目前的自动驾驶还处于L2级的水平,智能互联也要依赖5G的发展。但科技总是出乎人的预料,在所有服务于出行的企业还在道路网络上耕耘的时候,不少企业就把目光投向了“空中出行”。
城市飞行器这位“车界新宠”有多受欢迎?
说起空中出行,近期就有一条关注度很高的新闻。今年9月,德国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获得由吉利控股集团领投、戴姆勒股份公司参投的C轮融资5000万欧元(约合3.9亿人民币),且目前Volocopter已累计获得8500万欧元(约合6.7亿人民币)融资。
如此备受青睐的Volocopter,主要业务就是生产短途飞行的电动载客直升机。其首款产品的名字就叫Volocopter,该机型顶部有18个旋翼,而且并非传统的燃料引擎,整个机型的驱动模块都为电动。制造简单、无复杂技术、且18个旋翼都为独立工作的系统,就算一两个旋翼出了问题,飞机依然能平稳降落,安全性也有保障。所以,当Volocopter首款产品面世之后,就获得了诸多汽车厂商的关注。
不光是Volocopter在备受车企的青睐,还有很多飞行器设计制造公司同样拿到了大笔的融资。如Nexus,是贝尔联合Uber共同发展城市空中交通项目的产品,能搭载4名乘客和1名飞行员,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Nexus更胜Volocopter。所以波音、贝尔、巴西航空、卡莱姆飞机、蝙蝠飞机等众多航空公司都成了这款产品的青睐者。
还有这款Terrafugia飞行汽车,更是让吉利一眼就看中了它的发展前景。在很早之前,吉利就宣布与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将收购Terrafugia的全部业务及资产。
“空中汽车”与汽车的发展不谋而合
“空中客车”项目为何如此受欢迎?深究之后其实不难发现,“空中客车”项目与目前车企的发展方向有着高度的相似。车企斥巨资研发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项目,无非是为了提供更清洁更快捷方便的出行模式。在这种诉求下,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自动化就成了目前车企发展的边界。电动化,需要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充电设备的铺设;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源代码,是自动化的基础;共享化,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道路拥堵问题;自动化,不仅能解决道路拥堵问题,还能完全解放驾驶员,解决道路限速问题等等。
再反观空中汽车的项目,其实不难发现,这四个边界在空中汽车发展问题上同样适用,但解决难度要小很多。解决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问题需要基础设备的发展,无论是空中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一样。但从共享化和自动化的角度来看,飞行器则大大拓宽了这两个发展边界。目前的自动驾驶处于L2级,哪怕是到了L3或L4级,在市场中能落地的自动驾驶功能也只是从A点到B点的自动驾驶,即便这样还有很多意外因素需要考虑,这对车辆自动驾驶的发展无疑是一大瓶颈。但从飞行器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存在这么多意外因素,只要天气允许,飞行器就能轻松完成从A到B的自动驾驶。而共享化更无需多言,城市飞行器目前公认的发展方向就是高端共享通行服务。
“空中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和电动车一样,城市飞行器的发展速度也快的吓人。以Volocopter为例,目前Volocopter已积累了丰富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技术。2017年,Volocopter与迪拜道路运输管理局合作,实现两座无人空中出租车的成功试飞。2018年,Volocopter原型机在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成功试飞,实现了与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兼容。而最新一代两座机型最高时速110公里,续航里程35公里,完全能实现城市的快速通勤。
根据德勤发布的《移动出行之未来飞行汽车》报告中预测,2040年,仅美国的“空中出租车”市场规模就可达到170亿美元。而旗下全资子公司美国Terrafugia研发设计的全球首款飞行汽车,已开始接受私人预订,目前,吉利还计划于2023年推出全球首台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
且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飞行器并不是一项只为少数人服务费用高昂的通勤模式。虽然目前来看城市飞行器不具备形成主要通勤模式的条件。但Uber在推出“空中出租车”项目的时候就曾表示,“空中出租车”服务的价格不会太贵,可能将与当前的Uber Black高端打车服务相当。只要各国能够快速定制有关城市飞行器的相关法案,“空中汽车”可能很快就能与我们见面。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