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减成本和智能化,今年有多少汽车人要丢掉饭碗

Image

受到全球经济和汽车市场放缓的影响,各大车企都踏上了缩减成本之路。近日,宝马正式宣布将缩减约5700名员工的工作时长,以此希望能够降低集团的薪资成本支出。

据悉,这5700名员工的工作时长将从每周40小时缩减为35小时,每人每年节省薪资成本约1-1.4万欧元,宝马集团每年可节省一亿欧元。

其实宝马汽车早在今年3月份就宣布了120亿欧元的削减成本计划,因此无论是减少员工工作时长还是裁员,都在宝马削减成本的计划范围之内。

不止是宝马,在今年2月份奥迪也宣布在德国削减10%的管理层人员,奔驰的母公司戴勒姆在4月份宣布在德国削减一万名员工。此外,在今年提出裁员计划的车企还有福特、日产、本田和捷豹路虎等。

大环境持续走低压缩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各大车企都不能避免利润下降的局面,而裁员就成了车企止损的重要途径。如果理性地来看待车企裁员,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销量疲软,各大车企无一例外,都将新四化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动转型引发“瘦身阵痛”

10月7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利汽车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集团(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发布消息称,将成立新公司整合双方的内燃发动机部门。此举旨在建立全球领先的动力总成业务单元,研发、生产领先的动力总成及混合动力系统。

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均表示,合并发动机业务将有助于推动沃尔沃汽车电动化进程。沃尔沃汽车计划到2025年左右,出售所有车型中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各占一半,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将由新组建的业务单元提供。

如今,各大车企都加速了向电气化、智能化的转型。就在不久前,德国汽车三巨头:戴姆勒、宝马、大众集团得出一致决定:未来属于电动车。

其中戴姆勒表示,2019年将继续投资未来移动出行领域,开发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为此,戴姆勒与宝马合作,共同投资10亿欧元,成立5家出行公司。

宝马集团预计到2025年之前,电动车(纯电和插混)车型将占到集团全球销量的15-25%之间;到2021年时宝马目标是向全球客户累计交付100万辆电动汽车;奥迪则计划到2025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到其全球总销量的40%左右。

然而在电动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要经历“瘦身阵痛”。由于未来的汽车生产所需的人才、能力和以往并不一致,因此在这场变革中也伴随着生产线和生产人员的调整。对此,业内人士也表示“这是车企转型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很多车企已经砍了一部分燃油车型,那么相对应的人员缩减也是肯定的。”

人工智能“抢饭碗”?

除了电动化转型之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是裁员的重要原因。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取代很多工作。近日在美国的一些大型超市,就已经启用了整理货架的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几乎不会出错,且比人类工作效率要高出50%。

此外,不断迭代的虚拟偶像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一个名叫Lil Miquela的西班牙裔、巴西裔和美国血统的虚拟偶像在ins出道七个月就增加了16w粉丝,并且还推出了新的个人单曲。

虽然不可思议,但这件事真就发生了。

机器换人的事情同样出现在新闻领域,在新闻业,人工智能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机器人智能写稿。虽然相比于编辑撰写,写稿机器人的速度更快,但由于其碎片化、机械化和单一化的新闻报道模式,也导致了写稿机器人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有限。

说回车企,工厂高集成的自动化设备,同样是取代了一些流水线工人的工作,甚至一些高知技术人员也面临着转型的困境。

在《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中,就将这一现象展现了出来。福耀玻璃总裁曹德旺在篇章是这样介绍工厂改造进展的:

“这边本来有一个人,现在都没有人了。”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

“我们正在做验证,我们希望7、8月份的时候,把这些人取消掉,改成机器打磨。”

可以说自从进入新时代以来,人类就已经不再是生产经营中的关键要素了。数据显示,福耀美国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定8000人的规模缩减到如今的2300人,近5000人的工作被机械化自动化取代。

纪录片最后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因为自动化三亿七千五百万人需要重新寻找全新种类的工作。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工作的影响显然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必担心会被它“革了命”。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在推动产业高效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也在创造更多新的工作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087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