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抢占操作系统高地,阿里AliOS能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入口么?

9月27日,有媒体报道,AliOS首席架构师谢炎已经于近日离职,作为阿里AliOS的重要高管,谢炎的离职也引发外界对阿里汽车操作系统的关注。据悉这是阿里宣布AliOS与斑马重组后,首位高管离职。

目前车联网正成为智能汽车的下一个主战场,国内互联网巨头也是来势汹汹,腾讯车载微信的诞生、阿里斑马网络发布了MARS 3.0 版本、百度车载OS 新增AI 场景引擎和车载小程序功能的推出,都可以看出巨头们对汽车操作系统主控权的势在必得。

作为阿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布局,汽车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此前出现大批高管离职和产品更新断档等情况,致发展受阻,这也让外界担忧阿里AliOS未来走向。汽车操作系统对于巨头来说就像是智能手机领域里的ios与安卓系统一样重要,谁能够成为这个系统的入口,这也将决定它们在车联网领域的有多大的话语权,阿里的AliOS系统能够在这领域称霸吗?

AliOS与斑马重组阿里成第一大股东,重组对双方来说是一个明智抉择

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企业选择造车,也有企业选择做系统,其中阿里就是专攻汽车操作系统。目前阿里AliOS经过了5年的成长和发展,斑马也经受了近3年市场考验,在这个行业虽说不是资历最老的,但它也算是最早一批入局者。对于阿里来说,车联网是另一个互联网行业的战场,它连接的是用户跟汽车之间的需求,可能用户在开车过程中就有订餐、购物、旅行等方面的需求,在这方面阿里的这些场景是能够满足用户,也能在另一个流量入口为其他产品服务。

尽管阿里入局车联网领域做系统会更合适,但前提也是它需要找到一个很强的汽车品牌搭档。2016年,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推出全新的互联网汽车,双方共同投资成立的斑马网络。目前,全球有近百万辆搭载斑马系统的互联网汽车行驶在路上,其中包括荣威、名爵、MAXUS、东风雪铁龙、长安福特、观致、宝骏、斯柯达等品牌。

尽管阿里对汽车操作系统的布局并不晚,但发展并不是很顺利。此前斑马网络因出现大批高管离职和产品更新断档等问题,这也导致阿里汽车操作系统的进展受阻。为了整合资源让斑马有更大实力发展,最终上汽与阿里决定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AliOS),YUNOS操作系统整体知识产权及业务将注入斑马,阿里巴巴由此成为斑马网络第一大股东。

在美股研究社看来,重组这个项目对上汽跟阿里来说都是最好的决定,本身业务上就有重合的点,重组之后资源跟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利用。作为阿里AliOS项目上的最早一批成员,离职的谢炎曾担任过AliOS总经理和AliOS首席架构师,对互联网汽车项目斑马网络进行深度技术支持。

这次核心技术人才的离职对于阿里AliOS来说也算是一种损失,毕竟在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很激烈,据悉正在力推自主操作系统鸿蒙的华为已经出击挖人,一位接触AliOS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几乎把AliOS团队联系了一遍。”从这个季度来看,各家对汽车操作系统的人才需求很大。

众所周知,PC和手机界已经诞生微软、苹果、谷歌三大OS霸主,而汽车的智能OS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对于阿里来说,它做汽车操作系统看重的也是未来它要掌握这个系统的入口,野心目标放在是众多车辆的系统操作上,这方面的目标可以比拟想要成为互联网汽车领域的安卓。对于阿里AliOS来说,虽说梦想很大,但在追梦的路途中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巨头扎堆车联网迎来”战国时代”,阿里想抢占汽车操作系统高地不易

当下,车联网已经成为5G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它也有很大希望成为未来政策重点支持领域。伴随产业政策的不断落地和完善,相关互联网巨头和通信巨头产品的新产品发布,车联网行业加速成熟趋势化明朗,景气度也将持续提升。对于阿里来说,它对于汽车操作系统的野心并不小,但要想脱颖而出成为汽车操作系统领域的入口并不是很容易。

1、 阿里AliOS系统难以成为主流,汽车厂商各有各的想法

在车联网快速推进的早期,由于汽车厂商对于车联网的应用不太熟悉,对这个领域布局存在顾虑,因此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与互联网巨头达成合作,这也成为上汽跟阿里巴巴合作的契机之一。这也是为何会经常有巨头跟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之类的新闻,对于双方来说在前期大家都需要抱团合作。

对于阿里AliOS来说,尽管现在斑马智行推出了第三代产品——MARSV3.0,引入了AI场景引擎、地图智慧引擎、语音融合引擎三大全新引擎,在场景上不断在完善,但是要想系统被更多汽车品牌厂商采用还是很难。

一方面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部分车企也想分一杯羹,他们想着”单飞”也在尝试推出汽车操作系统,大众集团在今年成立”汽车软件部门”,并宣布要自研vw.OS操作系统;吉利投资成立亿咖通。另一方面,在车联网技术尚未真正成型之前,车企并不会很专一,他们也需要和不同企业合作试水,比较到底哪家方案更好。

2、 车联网领域巨头云集,阿里AliOS要跟腾讯、百度的系统正面较量

由于车联网行业是一个技术门槛高的领域,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的行业。因此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他们还是要占据更多发展优势。目前,国内的车联网领域似乎还是BAT的存在感更高,尽管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还是有推出汽车操作系统。

今年9月,腾讯推出了车载版微信,这个系统借助腾讯的微信其实也是利用了它的社交王牌产品,本身微信在全国的用户规模突破10亿,作为一款国民级应用,它推出车载版微信其实在各种体验上会让消费者有亲近熟悉的感觉。据悉截至目前,腾讯已经先后与21家车企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共有45款车型已经或即将落地。

百度于2017年7月推出了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该平台支持自动驾驶汽车所有的主要功能和特点。自推出以来,百度一直积极推动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等加入其开放平台,以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自阿波罗计划启动以来,百度已经为其招募了156个全球合作伙伴。

根据各家推出的汽车操作系统来看,在AI算法、语音技术方面,百度领先;在娱乐和社交方面,腾讯更擅长;对于阿里AliOS系统来说它在这几个方面可能会要弱于百度跟腾讯,这也是它的汽车操作系统在未来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除了互联网巨头腾讯跟百度实力很强劲之外,华为也在加速在车联网领域的布局。今年5月底,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表示”华为不会生产汽车,将成为智能汽车的ICT组件供应商”。华为”鸿蒙”系统更是在设计之初就意在将其适用于自动驾驶。7月,华为获得甲级测绘资质,成为我国第20家可以合法制作自动驾驶地图(高精地图)的企业。至此,华为已完成了从解决方案到车载终端、网络平台、芯片、地图的相对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

3、 用户对汽车操作系统用户需求不强烈,阿里AliOS系统还未形成很大优势

目前,尽管车联网的发展很迅速,但可以说整个行业还是处在发展的初期,各个环节的磨合还未达成一个很好的状态,这也是为何各家的汽车操作系统还是处于在小范围内有影响力。对于阿里AliOS来说,其实它现在迭代更新的速度也不快,这说明它们内部对于产品技术的升级也是处于一个慢开发的过程。

当下,车联网最重要解决两个”率”的问题,分别是”车的渗透率”和”网的覆盖率”,对于阿里AliOS来说,它要做到的是能够在更多辆汽车上被消费者使用,这才能进一步提高它在这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但目前消费者对于汽车操作系统的接受程度还并不是很高,阿里AliOS提高的服务或者场景并没有让消费者觉得是一种刚需,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阿里推出的AliOS系统还未形成很大的优势,在消费者群体里短期内很有可能并不能被高频使用。

5G加速落地让车联网进展会更快,阿里AliOS需要有硬核技术获得认可

当下,5G是热门概念,跟它相关的行业都备受外界关注。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为电动汽车智能、网联化带来革命性变化,大宽带、低延时将带来真正的自动驾驶。众所周知,车联网是5G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也是解决目前自动驾驶面临技术瓶颈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5G的落地,推动了车联网的发展,这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确实是喜闻乐见。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为728亿美金,中国市场为166亿美金,预计2022年全球和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629亿、530亿美金,2019-2022年间的CAGR分别为22.3%、33.7%。从这个市场发展规模来看,对于巨头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市场红海。

当下,其实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汽车操作系统还未拉开很大的差距,各自的技术、资源、场景等方面各有各的优势,对于阿里AliOS来说这既是挑战但同样也是存在机遇。如何在5G落地的大环境下,快速提升阿里AliOS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这可能会决定它在接下来所处的地位。

对于阿里AliOS来说,要想汽车操作系统获得更多汽车厂商跟消费者的认可,平台覆盖的服务场景跟技术仍然是最重要的,这将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使用它的系统,毕竟这款系统它就是为消费者服务。如何给用户带来更极致的体验、更细心的服务、更好的驾驶体验等都是关键。

汽车操作吸引比拼的也是智能化,如何在每一特定的使用场景里,配备一个高度智能化设备,去支撑特定使用场景的智能化,同时又能够通过超级帐号的打通,通过整个平台的连接,通过生态体系的构建去协调连贯的场景,这考验的是这个系统的整体运行实力。对于阿里AliOS来说来说如何做到让消费者在开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都到很好的满足,这点很重要。

经过AliOS与斑马重组,这部分的整体技术资产注入斑马网络,可以说阿里的AliOS已经完全押注汽车行业,这也是阿里AliOS在未来要走的一段新旅程。只是不论是百度、腾讯甚至是华为,它们都有野心想要自家汽车操作系统成为智能汽车的入口,到底谁能最终成为互联网汽车领域的”安卓”,未来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http://www.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美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车师傅”;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车师傅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112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