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难倒英雄汉,BBA争相裁员上万为哪般?

Image

前有车市寒冬的猛虎拦路,后有电动化、智能网联动辄几十亿投入的狮子大开口。富裕如BBA,也不得不纷纷打起了裁员的主意。今年年初以来,BBA三强就已分别陆续对外释放出了裁员的风声。经过一年的发酵,三家也分别先后确定了裁员规模和方向。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BBA的这次大裁员近年来十分罕有,涉及人数达上万人。奔驰:裁员人数创BBA之最

就在奥迪计划裁员9500人的微博热搜刚刚下去没多久后,奔驰裁员上万人的消息旋即感到,让不明真相的微博观众不禁产生了“这也要bettle?”的疑惑。话虽如此,但裁员终归不是一件好事,宣布裁员的BBA也各有各的无奈。据彭博社报道,戴姆勒计划到2022年底在全球裁员逾10000人,以“提振因大举投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而受到挤压的利润率。”无独有偶,戴姆勒突然削减计划也是出于为电动化和智能化让路的主要目的。据官方公布,这次裁员规模相当于至少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3%,将在2022年底前完成。▲戴姆勒新任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aellenius)奔驰的裁员计划,除了为电动化开路之外,更多是为了应对公司目前面临的盈利下滑状况。10月,戴姆勒新任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aellenius)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为了在未来几年把控转型,需要加大努力,因此必须大幅降低成本,持续增强现金流。”随后,康林松再次发出警告,称未来两年的销售回报率可能依然低迷。梅赛德斯-奔驰部门2020年的运营回报率目标至少为4%的目标会令投资者失望,这一回报率甚至不到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今年上半年的一半。在严峻的形势下,奔驰不得不开始考虑大规模裁员计划。毕竟,戴姆勒集团为奔驰设定的2022年销售回报率目标是6%。而今年前三个季度仍未见多少起色的事实让奔驰意识到,倘若不迅速削减成本,那么恐怕会在接下来的竞争中错失先机。奥迪:管理层大幅削减10%

▲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伯蓝·绍特(Bram Schot)早在2018年,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伯蓝·绍特(Bram Schot)提出140亿元的电动化战略时,奥迪集团便已经开始酝酿起了“节衣缩食”的方法。据伯蓝·绍特介绍,奥迪将投入约14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新能源、数字化与自动驾驶方面的建设,这笔资金的周期将持续到2023年,也就是说,这是奥迪为“新四化”领域的五年计划所开出的支票数额。那么,这笔支票将由谁来买单?答案肯定不是奥迪的盈余资产。据外媒报道,奥迪集团计划到2023年的总支出将在400亿欧元左右,这也就是说其在新能源、数字化与自动驾驶领域的支出将占用超过1/3的总支出。对奥迪来说,这1/3的总支出必须要从其他部分动手大幅削减。伯蓝·绍特明确表示“我们的基础成本太高了”,而管理层的冗余被认为是拖延效率、增加成本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年初时,奥迪就宣布了一项10%的管理层大裁员。德国当地时间11月26日,奥迪与劳资委员会达成了基本协议,计划在2025年前裁员9500人,并简化德国两家工厂的运营。此前所宣布的10%管理层裁员是否包含在内尚不明确。不过,与宝马集团相比,奥迪剩余员工至少在心中尚有一丝安慰。作为交换条件,裁员后,奥迪将把剩余约5万名德国员工的就业保障延长至2029年底,并将从2021年起完善公司养老金计划。宝马:磨刀霍霍向本部

在兄弟企业的裁员浪潮下,曾在不久前声明“员工数量不变”的宝马也坐不住了。今年3月份,宝马集团对外发布了其削减成本计划,争取在2022年之前节省120多亿欧元(约合132.3亿美元)的成本,以应对电气化转型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成本支出。虽然没有提出裁员,甚至表示将在“员工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削减成本,但所谓的实现更快更精简的流程和结构,从而提高效率其实已经包含了裁撤冗余的含义。今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计划裁掉6000名员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仅仅针对德国本部,足可见裁员比例之高与涉及总部范围之广。不过公司在裁员同时也在积极招聘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方面的人才,新旧交替之间的残酷和迅疾不禁让人感慨。相比之下,在大裁员中留下来的宝马员工也无暇暗自庆幸。几日前,宝马集团CEO齐普策表示,公司管理层和工会就成本削减措施达成协议,以“避免激烈措施”。根据协议,宝马将大幅削减奖金,并延长部分员工的工作时长。该措施将在2020年起生效。从官方网站的数据来看,2015年,宝马集团的员工总数约为12.2万人。如今,裁员6000人的计划显示只涉及德国总部,因此未来或许还有更多裁员计划正在路上。头条说

正如此前惹来美国总统特朗普怒发推特的通用汽车裁员一样,BBA这场主要针对总部及管理层的裁员(尤其是宝马)无疑也会触犯到很多人的利益。但从企业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无论奔驰、宝马还是奥迪,在常年受工会及各方势力的制约下都养下了不少的“膘”。例如,奔驰集团此次虽然裁员人数过万,但与总体相比依然仅占3.3%,足可见集团人数之庞大。从这一角度来看,利用这一机会来一次公司层面的集体“瘦身”,也是对公司发展有益的一种选择。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92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