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廉价的能源储存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安装、使用太阳能和充电板的价值主张。那么对多个主要行业来说,意味着它们将更早迎来公司战略上的转折点。
本文转载自汽车商业评论,原作者叶无极;由亿欧编辑,仅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过去十年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从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的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稳步下降的趋势。
但事实上,该图表可能低估了一些事态的发展。
BNEF预测,到2023年,电池行业将达到100美元/千瓦时的成本水平。然而,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觉得现在就已经接近这一目标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多个主要行业来说,意味着它们将更早迎来公司战略上的转折点。
首先是交通运输业。在麦肯锡公司于2019年3月发出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观点,称电池组的成本达到100美元/千瓦时(加上来自其他环节的成本下降),就能使电动车制造成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当。
根据该机构的预测,这一目标将在2025年实现,但这是在电池成本的降低速度没有加快的情况下做出的。
如果因电池价格的迅速下跌,导致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快于预期,可能意味着未来十年内,我们能在汽车行业里看到更多创新,市场的均衡状态将因此被打破。
但也不要过于担心。尽管专家们表示,燃油车的销量可能已经在2018年达到了永久的峰值,但并非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在朝着电动化的未来快速前进。
通用汽车和沃尔沃等公司表示,它们将把整个产品线转向电动汽车,但廉价的能源储存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安装、使用太阳能和充电板的价值主张。其他一些公司在这方面的进展远没有这么迅速。
这对电力行业也可能意味着同样的结果。因为廉价的能源储存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安装、使用太阳能和充电板的价值主张。
2012年,当一级飓风“桑迪”袭击大西洋海岸时,许多制造商和其他行业老板意识到,来自电网的电力并不总是能够满足其运营需求。
到了2019年,加州的许多企业主经历了同样的教训。PG&E(业务经营范围涵盖加州2/3地区)为避免其电缆引发山火,进而实施了大面积的地区轮流停电,导致上百万户家庭受到影响。
对许多人来说,最明显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微电网”。
所谓微电网,指的是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通常情况下,它可以让太阳能发电与足够的电池存储设备相匹配,使得在电网断电的情况下继续提供48小时或更长时间的电力供应。
但目前,微电网对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有一定要求,而所需电池容量的高成本阻碍了微电网的实施。
有一点要记住的是,电力公用事业的收入不仅仅是出售度数,它还可以根据大客户一个月里的单次最大用电高峰值(15分钟)来收取“需量电费”。
所以,虽然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发电量一直在增长,但通过不断售电加上需量电费,公用事业的收入同样在增长。
事实上,公用事业行业认为,对住宅用户征收需求费将是抵消因售电量减少而造成收入损失的一种新获利方式。
但拥有廉价电池存储的微电网有望彻底颠覆这种做法。
要是电气设施成本降下来了会怎样?这将使企业主甚至户主在不用支付电费的情况下就地发电,使电力消费变得更加划算。
此外,对于仍然从电力公司购买电力的客户来说,这些电池将被用来降低那些产生需量电费的每月用电高峰值。
由此可见,电池可能会对电力公司收入的两大主要驱动力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说,客户自己就是一个个有效的公用事业部,更不用说,有些公司可能会完全切断其与传统电力公司的联系。
当然,上述场景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不可否认,现在便宜的电池使这一想法成为可能。就算是把断电时的后备方案优势这一点单独拿出来,就可能在未来十年推动微电网的广泛使用。
公用事业自然也有相抗衡的办法,这就要靠电动车了。
随着车企进行电动化变革,用电需求随之增大,这使其获得了收取需量电费的新途径。另外,公用事业公司可以通过收购微电网业务本身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与交通运输业一样,公用事业行业将出现一段潜在的重大混乱时期,谁输谁赢现在可看不出来。
在这之后,受到影响的将是全球能源行业。该行业同时为交通和公用事业提供资源,但明显的变化是,电动车不消耗汽油,微电网一般不消耗天然气(公用事业的主要发电来源)。
一些石油和天然气巨头正大举投资建设新的业务线路,为的就是给未来的分布式电力提供服务。换句话说,他们早已将目光放到微电网和电动汽车领域。
当然,不乏有一些人更愿意把钱花在电视广告上,说着自己有多“绿色”,并做一些展示性的研发工作。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仍会走在传统的基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道路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带来了新问题。人们不得不从中选其一的做法显然会给全球产业带来严重的干扰。
但不可否认,不论是交通运输、电力设施行业,还是其上游能源供应商,都躲不过廉价电池激增的影响。
BNEF认为这种趋势值得注意,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更是如此。毕竟,根据经济学中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只有找出能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的产品,才会出现让投资方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