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两种技术路线之间的争斗结果,取决于谁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在市场分出伯仲之前,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来自中国汽车报,原作者秦淑文;由亿欧汽车整理,供业内人士参考。
BEV不够争气,给FCEV留下了担纲新主角的机会。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牌照和补贴政策支持,BEV的处境会很不理想。很多消费者至今还没有接受BEV的原因有三:实际续驶里程达不到燃油车的水平,充电慢且不方便,安全性尚不能让人放心——这也是不久前国家规定电动汽车在着火前必须给车内乘员留下5分钟逃生时间的原因。当然,全世界一直在寻找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动力电池技术方案,比如新电极材料和固体电池,但何时才能让老百姓放下戒心,谁也说不好。快充会使电池折寿,也没听说谁家可以彻底消除这一弊端,只能留给未来。重载、长途、零排放的使用场景非FCEV莫属,早已是业界共识,因为BEV的活动半径有局限性。
笔者以为,在大城市普及BEV还有一大社会障碍:绝大多数市民住的是高层楼房,家家户户在居民小区里拥有一个专属充电桩不可能实现,平均两三家有一个充电桩也很难实现,小区里充电桩林立的情景不可想象。如果把主要街道都改造成为“电磁充电+5G”式的车流、信息流和能源流的复合型道路,充电障碍则会被扫除,但据说这种边走边充的方式效率不高。充电烦恼迟迟无法消除,给FCEV留下了赶超的机会。
这几年,虽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HEV)无法享受消费补贴,但它的性能优势已积淀下越来越深厚的口碑,销量持续高速增长,与BEV增长乏力甚至是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HEV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方法与普通燃油车毫无二致,做到了使用习惯的无缝对接。FCEV也有这个特点。笔者相信,未来,即便BEV的能耗费用最低,但如果充电问题解决不了,即使FCEV的能耗费用稍高一点,考虑到加氢像加油一样方便,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会倾向于购买FCEV。当然,摆在FCEV面前的主要问题还有四个:燃料电池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要达到燃油车的水平,加氢要与加油一样方便,气价要与油价差距不大,车价要与燃油车差不多。
目前的形势表明,发展氢能经济、建设氢能社会,几乎成为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共同追求。现在,不只是各种车船产品和工程机械看上了氢能,就连飞机也要烧氢。6月中旬,空客宣布,2035年将推出“氢能客机”。氢能的使命就是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成为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的一块新基石,它可作为化工原料使用,可用来炼钢和发电。燃料电池就是用氢气来发电的设备,用途极为广泛,FCEV只是其最大的用户之一。随着各行各业“脱碳”的速度不断加快,氢气供应将越来越广泛,加氢将越来越方便,氢气价格将快速下降。
我国的政策法规已开始密集发力。就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4月30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将氢能列为能源,这为加氢站的广泛建设扫除了第一大障碍。两会之后,6月1日,中国人大网发布消息,今年将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随即,多地制定和发布氢能经济发展规划。笔者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跟进。6月2日,国标《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使用寿命测试评价方法》正式发布,首次规定了测试电堆耐久性的方法,这项国标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6月中旬,国标《加氢站技术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氢站安全问题将不再无法可依,其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FCEV这种“终极汽车”正加速向我们驶来。与此同时,BEV在强化乘用车领域优势之余,也在向商用车领域快速扩展。前不久,特斯拉放出风来——“到推出电动重卡的时候了”。去年可谓是国内电动重卡市场爆发元年,主流重卡企业都推出了以短途运输为主的电动重卡。明年有望成为国内FCEV重卡市场元年。
近来,全球第一大车企大众在动力电池领域动作频频,显然将宝押在了BEV上。从去年开始,大众狂砸近200亿人民币,入股欧、美、中3家电池企业,同时看淡FCEV。今年,丰田开始在华陆续产销BEV,6月5日又与5家中国企业网签了联手推广FCEV技术的合资合同。大众与丰田似乎在华豪赌未来。一家日媒把这种局面比喻为“龙虎斗”。其实,这是两种技术路线的龙虎斗、是谁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龙虎斗,在市场分出伯仲之前,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新能源汽车技术,丰田手里的牌最全最强,大众是“后浪”,在追赶丰田,也在研发HEV,旗下的曼恩重卡正在研发电动化车型,但首先要补上动力电池这个核心系统的短板。大众真的放弃了FCEV吗?估计不是真心,只是现阶段力有不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着急、丰田从容,根源还需追溯到20多年前。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7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