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8月11日,以“冬芽”为题,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开幕。
亿欧汽车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并为您带来精选分享。
近几年,互联网汽车、AI汽车等概念兴起,产品上也开始加入大量智能化的功能,但我们也发现,今天各大车企产品在智能化的功能上有同质化的趋势。
那么,车企对智能汽车在当前的技术和用户需求有哪些新的理解?哪些产品称得上智能汽车?车企在造智能车上面需要怎样的思维,需要在战略、策略、客户体验上做出哪些改变?未来的智能汽车需要和消费者建立怎样的交互模式或体验模式?
8月11日下午,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汽车智能化”分会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创始人马钧、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高德地图副总裁、高德汽车业务中心总经理韦东、长城汽车数字化中心执行官李鹏、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兼CEO徐俊峰和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副院长、一汽集团智能网联院院长李丹六位嘉宾和汽场APP总编辑孟为一起,围绕“一部车到底怎样才算智能车”的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下面是这次讨论的现场实录,由汽车商业评论整理,略有删节。
孟为:坐在C位压力好大,我们是今天下午这个会场的第一场,应该算是嘉宾最多的一场,可见我们这个行业的热烈程度。
我们话不多说,马上展开这个话题。谈到智能汽车,我们现在已经身处智能汽车的时代,从有互联网汽车,逐渐有AI汽车,情感汽车,各种概念都在诞生。我们现在语音交互,远程控制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同时也在做着大量的测试当中,也发现我们的产品同质化了,在智能化上有这种趋向,而且速度非常快,有一个应用,马上另外一个就会复制上来。
我们把蓝皮书论坛作为每年的一个总结,想听听各位领导,在这一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智能汽车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或者说是不是看到了有一些新的趋势,值得我们去关注。
韦东:因为之前我们也讨论过智能汽车的问题,我自己这么认为,就是智能汽车首先它是汽车,智能在我们现阶段的理解,机器能够做一些人做的事情,所以如果说让我来比较理性的看这个问题,首先是车一定是,它可以自己感知,自己判断,自己做决策,同时它能实现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
从产品上,你能看得到的,智能汽车首先传感器一定要多,不管是摄像头,还是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越来越多。在这种条件之下,要把传感器的一些数据进行识别,进行融合,一定会需要比较强大的处理能力,所以说,智能汽车还有一个很必要的条件,就是处理器要么很强,要么很多,可以看到特斯拉,看到高通,在智能座舱上,还有英伟达、英特尔等。
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真的有很重要,要有智能操作系统。如果一个智能汽车,它的传感器一定很多,产生的效果就是机器感知、学习、判断,最后组成神经网络的自我学习,这样变成了一辆所谓的智能汽车,这是我对智能汽车概念的理性的认识。
孟为:李总,因为咱们一汽也提到科技的创新,包括数字化的转型,也想请您谈一谈,在咱们一汽来看,现在智能汽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包括我们怎么理解智能汽车。
李丹:很高兴来到武汉,我本人是从事产品落地的,也趁这个机会看看有什么技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
我的理解是,目前的智能汽车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能汽车,或者叫初期版的1.0的智能汽车。未来的智能汽车,如果想真正做到不同质化,做到千人千面,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事情,首先应该围绕着用户,围绕着驾驶者,打造一款车;其次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架构,比如说新的电子电气架构;第三,还要有整车的操作系统;还要建设新的商业模式。当然有些车企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可以通过软件、APP的方式,在软件定义汽车方面可以赚钱,如果到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智能汽车变成2.0阶段,把功能、把体验定义一遍,这样的话,同质化就不存在了。这是我对同质化的一些理解。
孟为:咱们长城刚刚发布新的咖啡智能平台,您谈谈对智能车的理解。
李鹏:首先我们得把智能汽车放在产品周期里面看,汽车像今天早晨各位行业的大佬所分享的,它的产品开发周期比手机长,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站在今天,用今天的眼光看汽车行业。基于这一点,我想说,汽车的智能化是分为不同的阶段的,也有一个特殊的定义。
2016年汽车行业就已经启动了一个智能化,那么它更多的是屏的交互内容。现在我们大家觉得说那个可能还不够,我们追求的是更高的目标。
下一步其实是整车能够实现智能驾驶,我相信一汽李总讲的,是整车的后服务的生态智能。所以在我看来,汽车的智能应该包括生态、交互式的车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马老师讲的人车关系,生态是车和外面世界的关系。
最后就是AI,这一切在背后,明天的智能和今天不一样,就是由于AI在这个阶段大量的进步。所以刚才讲的传感器、算法,其实都是由于AI的需要才出现的。正是因为汽车的载体,从它的物理特性上,有这些储备,有这些可能性,才有可能代替手机,成为人类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产品。
孟为:谢谢,俞总,刚才我们提到了互联网汽车,现在已经看不出来特别多的差别,我们也知道现在荣威有新的品牌——R品牌,希望能够有更智能和科技化,也想通过您的理解谈谈有没有对智能汽车更好的理解。
俞经民:刚才说我不要一上来就做广告,要最后再做广告,所以我就不做广告了,我汇报一点真实想法。我建议以后不要请我参加这么高档次的会议,压力太大了,比我日常完成销量的KPI更大。
特别是你今天主持,还第一个让韦东发言,他这叫发言吗,他上来把话讲完了,我们怎么讲。什么叫智能汽车,他说以智驱能的汽车叫智能汽车。旁边的嘉宾更厉害,互联网汽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到软件定义汽车,软件定义汽车,说的是上世纪的公司,很难讲。
还好看到了张春晖,看到春晖我就想起了要报得三春晖,我要谢谢他,因为没有斑马,就没有互联网汽车。我要给他做广告,他最新的系统叫VENUS。我觉得斑马的贡献十分大,刚刚马钧老师讲的几个观点,斑马都有。
第一个要千人千面,你必须有一个车和人合一的身份,能识别,能记录,才有付出,通过软件的迭代才能赋能。
第二,什么叫智能网联,一步一步发展,最基本的是什么,要像高德地图一样,能提升才有生命力,这个我们才觉得能够进步,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一步登天。
还有一个我觉得斑马做的很好,有种马系统,我经常开我们自己的车,也开所有的号称“智能”的车。我要说一个故事。那天开了某品牌某辆智能的汽车,那天很累,开到高速上,我觉得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就放手吧,我突然醒了,很紧张,以后它会慢慢地达到真正放松的状态。
所以要做种马,要回用户状态,比如我现在对导航还不满意,不是对韦东,我跟春晖说,他现在做得很好。我性格很内向,不善言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没有导航出现之前,我看地图能力特别强,我去哪里,看看地图就直接去了,所以我开车,很不愿意用导航。
我觉得开车的时候跟着导航走,它是我爸,我得听我爸的话,他叫我转弯,我就要转弯,所以我不喜欢现在的导航。我喜欢先看看地图,然后自己开,有点担心了,我问问你就可以,更多的交互。而不是导航从头到尾指挥我,我知道春晖肯定在做,我这种客户你肯定要满足下。
孟为:徐总补充一下。
徐俊峰:其实还可以更好。我是学数学和物理的,我特别喜欢简单的东西,为了方便和理解,什么路端,什么智能服务,我们都不谈。因为我们的智能驾驶技术是用了很多新技术,相对智能座舱,相对成熟的技术时间轴上落后一点,所以我也喜欢把智能驾驶的分级,放在时间轴的一个维度上。
把时间轴跟智能驾驶分级,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后天的,这么来分。其实我觉得当下也很重要,现在的汽车上,激光雷达也没有普及,就是L2,到L2.X。
昨天我和朋友聊到一定要到L4或怎么样,我觉得L2对我来讲已经很好了,我有时候开车会睡着了,就几秒钟,我一醒来还活着,会觉得这个世界特别美好,还可以开电话会议。
我认为现在L2的车,不够智能化,就是因为它跟用户的交互不太够,我们花了不少钱升级我们的智能座舱,DMS(驾驶员监控系统),温度传感器,CPU,各种各样的都配起来了。但实际上我觉得不够智能,如果把屏幕放在眼睛前面,嘴巴一喊来控制该有多好。
当下要智能的话,要千人千面,不但要认识用户,还要跟用户发生灵魂的交流,所以车才能智能化。
往后看一步,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现在先驱是奔驰的S级,这是一个小的潮流,我们跟他们其实交流特别多,还有宝马。他们的技术现在不太成熟,效果不是特别好,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放开想象力,如果把这个画面再变大一点,变远一点,跟环境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个时候就像烤串一样,人、车、虚拟世界串到一起,这就是他们想要做的事情。
这样不但把我们几万亿元的硬件价值给盘活了,并且还可以让我们汽车行业能够跟移动互联网行业拼一下,我们也有价值,我们是号称第二生活空间,第四块屏幕,这个价值理论上是可以很大的。
当我们的注意力解放出来,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往前再看一步,不能老是拿着过去的观点,拿过去的技术往车里面堆,这是不好的,要看最牛的技术,最新的趋势,所以我喜欢画成曲线,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得更准确一点。
在新秀出来的时候,99%的是错误,我最喜欢调侃的就是微软,上个世纪做了Windows CE,后来又做了新的系统Windows Mobile,我跟微软很熟,我说我们搞一把,做一个生态,他们已经不太愿意了。
所以说,在新的技术和趋势出来的时候,大家选择的方向往往是错的。像乔布斯也做错过,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所以后来把mp3变成IPod才把自己盘活,所以无论多牛的人,多强的公司,市值多贵的公司,往往新的技术出来的时候,判断都是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后再看一步,才可能看得清楚真正的智能化趋势。
孟为:马老师,您的实验室也做了大量的测试,您能不能从测试的角度说说看,现在谁是最智能的车?
马钧:刚才几位讲得特别好,我刚才已经把我的观点阐述了。我认为智能汽车将来一定要有极强的IP。就像我们在座的人,人为什么很感性,因为我们在迭代,我们在进步,每天都在进步。网红带货有极强的IP,不管货好不好,首先是喜欢不喜欢带货的网红。
汽车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再讲基因,我们做车做得再漂亮,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牌的,没有传承。所以我觉得智能汽车在谈智能之前,要把自己的IP定义好,这个非常非常的关键。
第二个,谈到智能,一定是有温度的,一定不是个冷冰冰的产品,智能一定要有温度,温度就来带来EQ和IQ,以后大家如果再问什么是智能汽车,就说有IP、有基因、有EQ、有IQ。
现在看所有的科技,到今天为止,做一些从硬件上、技术上完成产品,已经不是问题。无非是什么时候完成的问题,是商业模式能不能达到的问题,我们的成本是不是能cover的问题,客户是不是买单,客户行为也是需要培养的。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如何做到非同质化的产品,我是极其有信心,就像人一样,自我要迭代,这补充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
回到第二个问题,这个坑我肯定不跳了。但是我们确实是在做很多的汽车,包括我们现在跟长城等等做了很多,这是属于企业机密不能说。但是里面确实有好多产品,真的不能点名,但是一部分功能,达到了我刚才说的智能时代3.0的交互时代,所以它很多的深层次的沉浸式的交互,已经达到了这种感觉,有的是很好的。等哪天我们发白皮书的时候请孟老师关注一下。
孟为:刚才马老师也说有温度,有IP,刚才也说了有智能构架,有操作系统,我们现在很多车企也在做。我们也想知道,大家的思维模式上是不是有特别彻底的转变。比如说刚刚大家也对韦总提出来,我们的地图是不是能有更好的体验?站在从客户的角度,主机厂也是客户,消费者也是客户,从他们的角度来讲,高德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来应对大家对于智能化的这种需求,或者说实现千人千面的体验,能够越来越好。
韦东:每次我觉得跟老俞他们来参加论坛,真的是大开脑洞,也许你提出了一个世纪性的问题,未来的智能化,能否解决像您这样的控制欲或者有强迫症的人,什么车让你满意。比如我举个例子,你刚才说得特别好,我们做智能化的时候怎么满足用户需求,会听懂你的话,按照你的指令执行,这可能在国企里面是一种风格。但是你看看想想另外一种风格,我做正确的事,这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方向。
比如以我们高德地图为例,我们一定不是让它盲目听驾驶员的话。比如路怒症犯了,有人超我的车,我去和他比一下,这个事肯定不能干。但是路线是不是最短的、最省时间的、最省油的、最省电的,这可能是我们要做的智能化的思路。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智能化,会有一定的算法、出发点,包括有一些心理学上的差异。但是高德作为一个服务提供商,是在很重要的智能化的领域里面,提供一种能力型的服务,就是导航。
包括我们为智能化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能力,就是你的地图,交通数据,这都是为智能化做基础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在实现智能化,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了,如何能让导航更精准地去判断道路的状况,这是我们的下一代导航,应用一些传感器,用一些摄像头,或者用一些高清定位能力的传感器,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哪儿,同时判断危险的动态行为,让我们的导航更加安全,更准确,更加的节省时间,节省能源,同时保障最佳的人身车辆的安全。这是我认为我们的智能化方向。
总结而言,高德的智能化,是基于我们为整个智能化做基础,同时我们自身的导航服务基于这种智能化的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让我们的服务能力和算法能力变得更强。
孟为:总体来讲,高德是软件和科技公司,也想问问李院长,我们的车企,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智能车企,到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传统的汽车开发,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套路,但是我们发现,现在造车新势力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跟我们的思路有很多不一样,它不追求完美,但会在战略层面上,对于智能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包括功能落地的时间节点。我也想了解一下,咱们一汽对于面对未来的形势,有没有在战略层面,或者说整个战术层面,对于汽车的智能化有一个好的规划?
李丹: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比较难回答的,我想在座的好些做传统汽车的,比如我,传统汽车做了20年,现在也面临着转型。以前大部分是做硬件,做整车集成。现在不一样,现在是新技术。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如果按我以前的经历,我觉得硬件重要。但是现在如果按用户的角度说,我觉得软件重要。不管大家同意不同意,软件定义汽车这件事是坐实了,软件肯定是能定义汽车的。
至于有没有未来的生态,能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可以再探讨。一汽集团也是在转型,由传统的企业,转型到移动出行服务公司。你要提出效率,把文化进行改变,同时,在硬件基础上,硬件、软件都重要,硬件就像一个毛皮的皮一样,如果没有皮,我们的软件都是空话。所以要有坚强、可靠的硬件,也需要比较灵活的、迅速的软件供应商,才能够真正给汽车赋予灵魂和智慧,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现在我们所有的车都是在线的,通过在线,通过车联网,通过一些大数据,也在了解用户需求。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做OTA,比如我们门口摆的红旗H9,那辆车已经下线了,能给大家提供移动出行。
我们有些功能提供给用户,但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觉得没有什么用,是不是可以取消,有些点击率比较高的,用得比较多的,我们看看能不能把高德地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一开始产品定义,到后来用户的需求的反馈,以及未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产品刚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最简单的,逐渐地通过OTA,把这些功能赋能给用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我们的转型。
孟为:一汽现在在OTA跟产品的规划上有独立的一套体制,怎么样保障它的落地?
李丹:OTA现在是我们的一个利器,软件开发是属于敏捷式开发,到硬件层面就不一样,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以后通过一种商业模式,我希望大家做整车方面的驾驶生态。
对于OTA,我们有专门的人研究用户需求,如果说马老师有好的建议,到时候我们也可以未来有合作。把握用户需求是最关键的,然后根据不同的用户,根据不同的产品,甚至不同的地域,比如南方北方,对温度的要求,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变。
OTA是我们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所有的产品必须做,没有OTA的产品就不行,非常重视。有一个困难,用户的需求变得很快,比如他今天想要,最好明天给他,但是有一些比较强势的供应商没有办法进行配合。
比如一个产品从策划到落地24个月,有一些强势的供应商说需要20个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未来怎么做,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我们的一个痛点。有些供应商会很好地进行合作,互相研究对方的底线是什么,在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满足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地域的需求,达成一种平衡,我想智能汽车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孟为:谢谢,问一下李鹏总,因为今天早上魏总也说了,您这个部门承载着战略转型,非常独立的一个公司。我想问一下,长城整个智能化这一块的规划,跟传统思维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说对于魏总的传统车来讲,要转向智能化汽车,在开发上,在规划上,会有哪些新的想法?
李鹏:跟传统思维不一样?我没觉得,我觉得汽车行业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完整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有特别能够拥抱变化的思想的人,也有一直到现在仍然固守在自己原来的思想的人,这本身没有错。
如果说一定要讲不一样,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家对于变化本身的认可程度不一样。今天大家很多次提到了微软,其实目前能够从窘境里走出来的,也就是微软。其实思维本身没有好与坏,思维本身是有理性的,正因为理性留在思维里面,所以才有我们称之为思维的东西。我们和传统相比,汽车行业原来100多年的改善,始终处在持续性改善曲线里面,所以大家做的事情就是精益求精。大家做的就是质量提升,就是效率的提升,就是成本的下降。今天大家可能认识到的是,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次S型曲线的跳跃,就是我们谈的是智能化的跳跃。
所以智能化是再一次连续性的改善,是一条新的S型曲线,大家所有的核心能力都不一样,这个认知可能是最大的差别,所以我认为,认知的差别可能是差别,而这个很难谈的上,我们和传统之间的差别。因为汽车行业总有传统的人,也总有非传统的人。
孟为:现在咱们的组织架构,传统人和非传统人差别在哪里?
李鹏:这是个好问题,每天都在变化。我说一下人工智能让我们想到一件事,人工智能自从图灵提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借由人工智能的提出反思人:为什么人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智慧生命?我们和其他的生命差别是什么?我们和大猩猩的DNA也就是相差百分之零点几。
人和其他以前的生物最大的差别,是以前的生物是通过代际演化实现DNA的进步,也就是说一个个体从生下来,它的基因已经决定了它的状态,决定了它的族群里的位置,如果想要进化,就要通过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性选择等等这些要素,最后实现DNA的进化,所以它一定是代进步。
人作为智能的物体,我们的演化是通过学习,是通过增加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来进化,所以我们每天都不一样,所以你问我的比例问题,真的没法答。应该是从百分之零点几,一直在向百分之四五十的进步过程当中。
孟为:谢谢。俞总,您现在是网红,跟消费者交流比较多,消费者理解的智能车,包括对于荣威这个品牌来讲,包括对于上汽来讲,形成了怎么样的互动,能够保证我们的智能汽车不断地迭代?
俞经民:制高点是韦东的制高点,地图界的制高点是珠穆朗玛峰,他在往上走。所以我绝对不是网红,我和你一样都是属于网肥。
我觉得还是从用户角度汇报比较好,今天看到曹德旺,马上感觉我这个小小的胖头鱼,有一个玻璃的心,参加论坛的都比我高,压力比较大。
这次到武汉来,我觉得还是有一点人性化的感觉,我才46岁,可能人比一般的动物,多一点想象力,我们可能一交流,一讲,那个画面感就会出来。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想象力,我觉得马老师刚才的发言是这样的,有一种上课的感觉。上完课以后,学生乖乖地坐在上面,这是什么感觉,是人对细节的把握,这里面有情感,人的情感可以很磅礴,就像毛主席的诗词一样。
也可以像我刚才这样,观察得很仔细,我昨天因大暴雨飞机晚点,到这里已经是凌晨。我觉得武汉很漂亮,比我想象的还要大;自动扶梯的提示音,音量正好;到门口出来的时候只要绿码,很多地区都行。
韦东的想法是对的,所有人用高德,就是要节约油,走最近的路,最短的时间,你这个产品黄金含量很高,但我就喜欢花15分钟到达,我也不知道15分钟是长还是短,我就喜欢从安亭到浦东,中间经过淮海路,我要看看,这就是需求。
韦东:您这种需求必须要想办法满足。
俞经民:你不满足我,我找魏东(首汽约车CEO),我们一直在挑战,机器不讲人话,90秒循环,我很喜欢魏东的声音,天天早晨都是你名字的声音,还喜欢你和某个美女对话,然后你再设置一下,我每天听听,我也过瘾。我们自己的小程序,我也进去。所以我觉得客户可能能够接受,就是一点一点迈向真正的智能汽车的过程。他每天都能得到满足,所以软件和硬件,我认为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升华,看到韦东这样对我软硬兼施,我也接受了,这个符合我们汽车行业的发展。
孟为:因为您这边是做技术、做硬件,也是要做软件的,您是怎么理解智能汽车的?未来智能汽车是怎么样的,您应该怎么去描述这个场景?
徐俊峰:刚才说错了一句话,我们汽车行业相对比较复杂,硬件比较多,所以硬件和软件都很重要,我们做软件和硬件,也想做服务,所以先做硬件,做好了以后,我们再努力做软件。软件硬件做好了,时机到了以后,我们再往后看应该怎么走更合适一点。我们现在这个历史时期,软件又可以多关注一点,就像大众最近一两年,花了很多的时间做软件。
汽车智能化这个课题,刚一开始特斯拉出来的时候,最开始觉得just so so,后来觉得有危机感,现在又重复。所以,我要去跟车厂推销我们的产品,非常非常最好的硬件,我的说法是,我有你没有的,相当于我们做全景显示,宝马要采购,全世界只能找我,没有第二家。
增强现实,其实我们也看过不同的产品,我们可以做到跟环境做融合,你也有的话,我比你做的好,全世界做得最活,。显示器,我可以说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做到最好,价格还便宜等等,但这是我们推销硬件。
我通常会看别人,然后说这个硬件不错,软件我们也想提供。如果你说自己想要做一个封闭的生态,想要自己做互联网的话,我们可以给你做绿叶,给你提供一些我们自己对于人机交互的想法,可以把我们的一些自己的一些想法、数据或是经验给客户。
我们最近也在找互联网的企业做深度的交流,看看有没有可能开发下一代适应L3以前或者以后的、比较有前瞻性的交互系统,我们也是想做这样的研究。第一,我们可以跟我们的客户介绍我们的经验,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机交互是最方便的,最合理的,最科学的。还有就是,如果愿意让我尝试的话,我们后面会有一个大量的投入,去把这一块作为一个点,提供一些产品出来。
孟为:谢谢,我也借着您这个话题,讨论一下人机交互体验的问题。我也想问问马老师,我们现在的人机交互,目前大家感觉是功能越来越多,那么您刚才也说了,可能按照现在的消费者,他们更多的并不看中过度的功能累加,可能就是冲着一个功能去买的,我们想知道,未来智能汽车是功能体验越来越多好,还是体验极致有趣,能够给我惊喜更好?
马钧: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刚才的PPT也提到,从功能累积到场景设计,到最后的人机共建,这是一个流程。所以这里面就要谈到如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我觉得这是整车企业要思考的。
一开始我们自己拍脑袋,这个产品定义我们要做。到了第二个时代,做市场调研,听听客户怎么说的,但是还是我们决定的。
我认为将来的智能汽车时代,产品定义一定不是我们所说的,我们提供平台,一定是客户参与我们的产品定义当中,我们把它叫做客户估值。
我们来听客户的话,从这一点来说,不得不提到字节跳动,还有抖音,字节跳动里面的很多产品是野蛮生长出来的,很多的网红在抖音里面,也不知道怎么就红了,也不知道怎么死了。
所以我们期待在将来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的模式当中,作为主机厂,提供一个平台,提供技术,但是产品定义、交互的逻辑,以及交互的深度和广度,多模态,让我们的客户决定。因为一定是不同标签的客户,不同IP的客户会选择他自己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一直说,这个时代很少有人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造车。实际上,就像电子表发展到最后,还是用机械表,机械表成为一种传承,一种文化也很好。
那么智能座舱,我们谈到大屏幕多模态交互的时候,为什么一定摒弃原有的客户?让我们定义我们喜欢的车,可能不一定用大屏,可以用其他的模式,全新的模式。新的这一批客户也可以定义他们的车,这才是千人千面的基础,我们提供技术,提供IP,让客户选择。
孟为:咱们高德这边有没有什么机制,未来帮助车企更好地做汽车?
韦东:大家都提千人千面,其实在我们眼里看,智能还是分几个阶段的。比如说我能理解的,我能听得懂你,能听得懂,能不能想得明白,最后能不能做到。
其实高德的产品里面是有很多选项的,比如我喜欢走高速,我不想走高速。但是实际上怎么把这种方式变成一种所谓的智能化,现在我们还要去试。
将来我们可以去理解用户这种所谓的比较特殊的行为,千人千面,俞总也是千人之一。但是我理解了之后,我到底能不能做到,这个很关键,因为大家理解这种所谓智能化的时候,我觉得跟智能化的程度有多高有关。
智能化是一个概念,我认为理论上是一种所谓的能力,你理解得到,做得到,这是关键。所以我觉得我们高德智能化的前提,是我能听得懂,或者明白客户的需求,我们对用户的洞察,这种洞察就是通过大数据的学习去理解,同时还要把所谓的理解,道德的需求,用什么样的智能化方法实施,最后真的能满足这种需求,达到这种目的。高德不管是从产品还是数据能力、算法,各方面都在走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也在支持把自己的能力给到车厂。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今天很多车到了一个地方,通过摄像头把这个路的图像一抓出来,实际上很快就能够确定出自己在什么位置,他用我们高德之前准备的高清地图做了一个匹配,这个时候传感器大数据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能力互助。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很精准地知道你在什么位置。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智能是我们自己,还有整个产业,其实都是在刚才我们所说的能力,包括理解人,高德还帮助车理解路、理解交通,把能力变得更强,用所谓的技术方式替代人。
孟为:李院长,咱们一汽在为消费者提供功能和体验的极致平衡上,未来怎么去实现的?
李丹:一汽现在有一个口号,就是一个中心,还是围绕用户的需求。刚才两位老兄也讲到,洞察需求本身,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我们也专门成立一个团队,专门做用户体验的分析、测试,获取用户的需求,但这些还不够。
我们准备在今年9月份,在北京专门成立一个公司,主要目的是吸收一些人才,吸收一些能够真正代表用户需求行业大咖。
未来需求这个方面,其实做一个车不难,但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很难的。我们行业内有很多困惑,比如前一段李想就说,这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就火了,怎么就成为了爆款?实际上我们没有洞察出用户心里怎么想的,希望北京公司年底成立以后,能够为我们造出好的产品作出贡献。
孟为:谢谢,我也问一下李鹏总,长城有些车是爆款,现在我们未来怎么通过智能化,能够让爆款更加地爆款?
李鹏:还是回到您刚才一开始问的问题上,功能和体验之间的差距,毫无疑问是功能的叠加不等于体验,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在今天功能越来越多的时候,功能的叠加一定会影响体验。
这个让我想到,其实在PC互联网的时候,大概是1999年左右,当时三大门户网站跟今天的媒体差不多,大家都认为它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那个时候大家认为互联网是用来获取信息的,门户网站是当时获得信息最集中、最方便的方法。今天马老师提到了一点,信息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信息过载。于是就出现了谷歌,所以搜索引擎是信息过载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我们再看看移动互联网的逻辑,移动互联网的APP,其实承载的是服务,所以当我们第一代智能汽车,把移动互联网基于APP的逻辑引入车里时候,其实我们的服务是越来越多的,一开始我们担心服务不足,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应用商店,让用户下载辆需要的APP。
其实到了用车的场景,按马老师说的,把场景做成切片,形成场景树。这时服务的过载会导致体验的下降。所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机交互过程当中,我相信让服务去找人,通过一个新的交互方法,让越来越少的,恰恰是消费者需要的服务,来触达到人,才是我们要做的。
我们仔细去看马老师的PPT,乔布斯开创的其实是一个GUI的时代,所以大家都对触屏产生了依赖。触屏之后大家也相信,VUI在车内会形成强势,大家都认为语音的控制会让行车更加安全。未来其实就是VI、UI,就是GUI,VUI,PUI,是人工智能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在某个场景,他在那个时候就需要这个服务。
孟为:俞总,客户满意度肯定是您的职责,我想给您一个机会,站在客户满意度的角度,您可以向这些做智能化的人提提意见,怎么能够更好地实现客户的满意度?
俞经民:我作为高德的客户,对他很满意。我觉得客户是这样的,客户需要的东西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有这个IP,有这个ID,能够实现在足够的硬件冗余下的软件迭代,我们能够导入更明确的场景,让这个服务更甚于用户的需求,那这个够吗?要爆款的话,肯定满足是不够的,所以洞察用户需求是很难的。大家多看看马老师的报告,那个是非常靠谱的,他讲的话我们能听懂。
洞察很重要,因为洞察用户一波一波一动一动,也不知道路在何方,要想爆款,那么洞察肯定要有半个身位的引领。所以软件定义汽车这条路,我看是不会改变的。只有这条路才能真正的,让汽车这么一个有体积的东西有想象空间。
它的想象空间是比手机大一点,可能很多人把手机想象成了将来的一把钥匙,一个可以看小屏的钥匙,毕竟屏幕还太小,也就是一个万能钥匙,很难变成一个移动的空间。
我们也不要去推翻,或者说手机不行,把手机丢了,我们只有车子,只有车的系统,其实背后是相通的,手机怎么变成了万能的钥匙,背后是有道理的。
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们做出行的,有一个硬件的空间,下面是一个软件的平台,它能够不断地迭代,不断地有生命力,这个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因为这个空间可以移动。我是用户,我请了一辆车。
除非是30年前看到的恐怖片《苍蝇》中的情形发生了,那部电影中,人从A点到B点的位移是传真过去的,在传真的过程中有一个苍蝇,人的基因和苍蝇的基因融合,那个人就成了一个体操的冠军,单杠双杠随便做。
如果这样的事情不发生的话,车不就是一个最大的大白,又保护你出行,又带你飞,又给你交互,还给你情感。这些想象空间,我觉得已经足够大了。所以这个行业,这个市场,我们这些在里面忙碌的人,我觉得首先自己要使用,然后多和用户拉拉手。
特别是我在韦东面前很有价值,是有一定批判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有一点愿意唱反调的用户,有点小小的价值。自己做用户,和用户在一起,洞察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自己肯定要做,不光自己要做,大家一起来做,可能这个事情能解决得更好。
没有斑马的话,也没有互联网汽车,有了斑马大家考虑交互,本来只能听见,现在能看见了,现在DMS不能做到对我眼球的把握,但是可以看到我是不是困了,本来只是信息的交互,没有情感的交流,现在也有了。
所谓的互联网到智能座舱,然后这个场景,特斯拉没这个东西,他直奔驾驶的。其实他也要补这门课,肯定要补的,因为现在谁都不能做到所谓的L4、L5,一定会有人机的交互,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实现,这个课是绕不过去的。
在中国大地上,它的地图难道比高德更好吗?能识别红绿灯吗?这些对特斯拉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其实大家都在被挑战和自己渴望成长的过程当中,所以自己做用户,结识更多的用户,成为充分的种马,我觉得很有价值。
孟为:徐总,您在功能和体验上是怎么样做到平衡的?
徐俊峰:关于功能和体验的话,我特别同意李鹏总的说法,功能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出来就行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功能堆在那里。尤其是我们做不可触控的界面,更加需要这个,所以说我们经常讲,我说我们需要是在你的视线,在路上的时候,能把屏幕做到路上去,但是你的触控屏不行,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做触控。我们的产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讲,从安全各方面来说,都是最好的。
孟为:因为时间有限,用一两个关键词,把您想象的未来的智能汽车描述一下。
徐俊峰:未来的汽车,我觉得应该是增强现实。
俞经民:8月8日-9月7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有个占地1800平方米,高10米的建筑,是荣威R快手店,欢迎莅临,看看什么叫智能汽车的发展与现状,谢谢各位。
李鹏:一个词叫可成长,我认为这是智能汽车对内的要素,就像我刚才讲的,它能够不断地自我成长,SOP是它出生的那一天,而不是汽车行业其他车型,是设计结束的那一天。另外一个词,我称之为整车软件版本号,就是大道至简,如果大家看哪一辆车,在OTA的时候,还是ECU的某一个版本号,那大概率就不是智能车。如果它有了整车软件版本号,才算入了门的智能汽车。
李丹:智能汽车和用户的关系,我想用三个词描述一下,代表智能汽车的不同阶段。第一个词是知你,智能汽车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二个词是懂你,智能汽车能够把你自己表达不出来的想法表达出来。第三个词是融你,人车合一,人车共行,打造真正有温度的智能汽车。
韦东:理性开头,感性结尾,我觉得智能汽车首先要懂乘客,第二个是要懂路,懂交通,懂驾驶。
马钧:我用两个词总结一下,总结之前我突然想到,跟韦东一直没有很好的交流。上周我在甘肃自驾游,走整个河西走廊,但是在使用高德地图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bug,就是当你在把整条路规划出来的时候,我想今天开200公里或者300公里的时候,马上知道边上的酒店,马上知道它的价格,而且马上可以订,这个功能高德地图没有。我在国外跑得比较多,mapsme和Booking.com就结合得非常好,可以根据你的线路直接拉出来定酒店,这个效率非常高。
韦东:这个我们收到了一定改善。
马钧:我什么意思呢,高德其实做得非常棒,但是场景切片太多了,不同的客户太多,也有天天要从淮海路走的客户,也有走河西走廊的客户。所以我用两个字总结,现在的客户哪是要求满意啊,第一个词是惊喜,你得给你的客户带来一点惊喜,人家才会喜欢你,惊喜了以后做下去,第二个词是信任,有了惊喜才会有信任,信任极其关键。我就想到这些,谢谢。
俞经民:马老师,我不知道你什么情况,我反正第一次用APP,我一定是付费的用户,你肯定没有付费。懂客户,懂路,它就是荣威的广告词,品位科技,知你知情,都包含了。
孟为:本场讨论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7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