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中,“车企”与“政府”两大参与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主要存在两大发展困境:商业化落地难题、行业发展规范化不足。
3、未来,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将更加人文化、智能化、生态化。
4、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汽车产业上下游合作将更为紧密,资本也将更青睐于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
十年巨变,中国出行服务市场发展至今历经生死鏖战。
在技术升级、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经济推动等因素驱动下,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随之诞生。网约车、共享汽车、顺风车、RoboTaxi细分赛道在该市场中相继崛起。当下,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玩家交织混战、逐鹿群雄。
基于对中国出行服务市场多年的行业沉淀与洞察分析,亿欧汽车认为:“新型出行服务市场”是指,2010年以后,由具有营运性质的第三方企业,依托技术升级、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经济推动等因素驱动,满足用户差异化、多场景出行需求,提供乘用车辆移动服务的市场(不包含传统租赁与巡游出租车业务)。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近年来,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发展逐渐趋于理性。与此同时,该市场不断迸发出新的发展路径,整个市场也朝着多样化、共享化、定制化方向发展。
基于对市场的洞察,2020年8月5日,亿欧汽车对外发布了《2020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研究报告》,希望在此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对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发展历程、市场现状、竞争格局进行剖析,挖掘市场痛点、展望行业发展新风向,从而为中国出行服务市场发展提供方向与参考。
亿欧汽车认为,未来,出行服务将趋于人文化、智能化,围绕出行服务体系的生态也将逐渐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出行即服务”的运营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这一市场的人文特征将愈发被企业重视。技术驱动下,智能出行成为大势所趋。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上中下游产业协作将更为密切,整个市场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超级生态闭环。
01 混战:变革重构
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多场景出行需求。随着网约车、顺风车、共享汽车、RoboTaxi细分市场不断出现,整个出行服务市场实现了不断更迭与升级完善。如今,整个出行服务市场已呈现出“多目的、链条式出行”的发展特征。
从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整体发展历程来看,自2010年起,网约车率先打开了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大门。随后,相继出现了共享汽车、顺风车及RoboTaxi三大细分赛道。
如今,网约车、共享汽车、顺风车三大细分赛道,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行业洗牌期”。近年来,逐渐兴起的RoboTaxi,正处于不断崛起的“行业发展期”。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从整个中国出行服务生态圈来看,包含制造、流通、技术、运营、能源供给、停车、服务等环节。无论是上游资源供应商,还是下游服务供应商,均作用于出行平台运营商,并最终服务于用户。其中,部分处于制造环节的上游资源供应商,也直接布局出行服务领域,转型成为出行平台运营商。
玩家在不同细分赛道进行布局,意味着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同时,行业资源也逐渐向头部玩家靠拢。行业竞争加剧之下,通过对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观察与分析,亿欧汽车发现,在网约车、顺风车、共享汽车、RoboTaxi细分赛道中,均呈现出三股不同势力。
具体来看,网约车、顺风车分为:互联网平台、车企系平台、聚合式平台;共享汽车分为:互联网背景、车企背景、传统租车背景;RoboTaxi分为:互联网科技公司、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车企系。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亿欧汽车认为,不同势力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技术对于产业的影响愈发深入,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竞争加剧,整个中国汽车出行服务生态圈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更为紧密。
02 突围:商业革命
截至目前,在中国出行服务市场中,通常存在着三类商业模式企业:C2C轻资产模式、B2C重资产模式以及聚合模式。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其中,轻资产的C2C平台可在网约车市场中实现快速复制,拥有巨大的流量资源。不过,由于C2C平台以私家车加盟为主要运力,其服务品质与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管控。平台、租赁公司、驾驶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利润分配,难以降低相关运营成本。
相较C2C平台,B2C平台能快速匹配网约车新政对车辆的要求、保障用户体验一致性,并能实现全职司机统一培训、车辆统一购置,在人员与车辆安全上更有保障。此外,B2C平台人员审核更为全面、监管更易。
这意味着,“品质”成为B2C平台区别于C2C平台的优势所在,这也是多数车企选择B2C模式入局网约车市场的根本原因。
不过,B2C平台也具有运营成本较高、平台风险偏高的劣势。由于B2C模式属于重资产运营,这将加重平台的运营成本。此外,B2C平台较难实现规模化扩张、创造规模效益。该重资产模式下,平台将面临较大风险。
目前,多数平台之间模式差别逐渐减小。市场中的主流网约车平台运营模式,大多将B2C与C2C相结合,如: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以自营的B2C模式为主,并吸引私家车加盟;滴滴出行以私家车C2C模式为主,并配有少量自营车队。
与此同时,“聚合模式”的出现,便于玩家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作为网约车市场的底层力量,地方性网约车企业能够为“聚合模式”提供基础供给资源,如:美团打车在平台上接入多家网约车服务商,聚合流量入口提升约车效率。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中国网约车市场目前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新阶段,从盲目的爆发式增长,到淘汰赛,再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后回归平稳的特征。”
此外,有业内人士对亿欧汽车表示,目前网约车正从发展期向合规化运营扩张阶段过渡。而发展路径是,各类打车软件相继上线到行业竞争,再到监管升级,市场逐渐规范、合规业务的百花齐放。
回归理性的中国网约车市场,需要找寻新的发展方向,以精细化运营方式拓展市场。
03 筑墙:试水拓新
随着网约车市场日趋饱和,各路玩家相继试水新业务,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这也是出行企业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态的表现。
滴滴出行与美团打车的“外卖大战”,成为出行玩家试水新业务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2018年,美团打车登陆上海,滴滴外卖进入无锡。双方分别切入了彼此的主营业务,并引发了一场外卖界“补贴大战”。同年4月11日,无锡市工商局约谈美团、滴滴和饿了么,指出三家外卖运营平台出现了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最终,滴滴外卖业务匆忙收场。
亿欧汽车认为,商家、配送员、用户及自身运营能力,成为外卖业务的核心要素。如若企业仅采取“高补贴抢用户、高补贴引流量”的业务模式,或许并不能形成良性发展。
继“外卖大战”后,迈入2020年,网约车市场玩家纷纷试水新业务,打造生活服务闭环。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以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巨头滴滴出行为例,2020年上半年,滴滴先后试水跑腿、货运、社区团购等多项新业务。不再满足于充电、金融、自动驾驶等业务的滴滴,开始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发力延展。
亿欧汽车认为,滴滴加快布局新业务的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网约车市场天花板如今初现。仅在2017年,滴滴出行在网约车市场中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近60%。天花板初现,滴滴想在该市场中实现更大突破颇为困难。
其次,滴滴布局新业务可弥补疫情期间遭受的损失。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袭来,使得不少出行平台的订单量骤减。其中,滴滴代驾、网约车等业务更是遭到不小冲击。为弥补其网约车业务在疫情期间受到的损失、增加代驾司机疫期收入,滴滴正式上线跑腿业务。
再次,货运“蓝海”或成玩家新盈利增长点。疫情冲击下,基于“无接触配送”的全城配送、社区团购等业务正加速成为用户生活刚需。切入货运领域,滴滴可以发挥“运人”的特长,可在一定程度上用较小的转换成本,获取更大收益。
随着网约车市场日趋饱和,以此为主营业务的玩家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04 遇困:艰难求存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逐渐深入汽车行业的同时,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竞争结果初见分晓。群雄逐鹿之下,下半场战争的序幕已然开启。但目前,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主要存在两大发展困境:盈利难题、行业发展规范化不足。
在商业化难题中,目前,RoboTaxi尚未规模化,面临多重阻碍。相较于网约车、出租车等,RoboTaxi目前能够运营的车辆十分有限。当下,RoboTaxi实现规模商业化面临着四大阻碍:一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需迭代升级;二是控制产品成本难度较大;三是供应链目前尚未成熟;四是受相关政策法规限制,路权有待进一步释放。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此外,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短期内,大多数共享汽车玩家难以实现盈利。当下,共享汽车行业存在着运营维护成本高、规模扩张成本高、低价租金难以为继、违章事故纠纷频发等痛点。
在环境方面,纵观整个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目前,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仍有待完善。当前,网约车合规政策主要针对“平台、车、人”。门槛较高的合规标准,使得市场上满足条件的车辆较少、平台实现合规难度较大。
顺风车市场则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整个顺风车行业关于平台的安全责任边界、法律责任尚未明晰;整个顺风车行业关于平台的安全责任边界、法律责任尚未明晰;关于顺风车的定价上限、服务时间,顺风车行业暂无相关运营规范。
此外,RoboTaxi市场缺乏政策体系化管理。目前,RoboTaxi商业化应用缺乏完整体系化的试点示范区,行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RoboTaxi应用示范与运营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行业内尚未出现关于RoboTaxi乘客的利益保险机制,如若出现相关交通事故,各方责任难以厘定。相关法律政策也有待进一步颁布。
05 破局:观往知来
在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中,“车企”与“政府”两大参与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企通过强化科技赋能,能够完善其在出行服务市场的服务布局,由“生产制造商”快速向“出行服务商”转型。
制表人/亿欧网 曾乐
未来,车企将强化科技赋能,完善自身服务布局。事实上,迈入2020年,车企更加明确了“强化科技赋能”的重要性。车企在持续发力投入研发的同时,“科技出行”也逐渐成为其布局出行领域的重要理念,如:今年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标志着长城汽车正式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
车市寒冬之下,中国汽车产销增速逐步放缓,传统车企将面临更大的销量压力。对于车企而言,布局出行业务能够成为其业绩增长点。凭借自有的车辆资源与销售渠道优势。亿欧汽车预测,车企未来将逐渐弱化自身汽车品牌,成为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强劲队伍。
如果说,车企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出行服务商”,是其布局出行领域的1.0阶段;那么,亿欧汽车认为,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活服务闭环,则是车企布局出行领域的2.0阶段。未来,将有更多车企系出行平台试水生活服务新业务,而这也将成为整个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另一重要参与主体——政府,既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又作为参与者入局其中,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多重支持,如:提供资金、开放路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这一市场中“环境待完善”的发展困境,政府将持续引导规范,不断完善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的环境。
放眼整个市场,亿欧汽车认为,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未来将更加人文化、智能化、生态化。具体来看,人文化方面,“出行即服务” 理念更深入人心,用户需求价值将被逐渐放大;智能化方面,技术加码下,出行服务市场将实现个性、定制服务的双重升级;生态化方面,汽车产业上下游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赋能企业出行业务布局。
亿欧汽车预测,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汽车产业上下游合作将更为紧密,资本也将更青睐于中国新型出行服务市场。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曾乐。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76619.html
评论列表(1条)
Keeping its users informed, Businessiraq.com also provides up-to-date Iraq business news. Staying abreast of market trends, regulatory chan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s crucial for any business looking to thrive in Iraq. The news section on Businessiraq.com is meticulously curated to deliver relevant and timely information, ensuring that users can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By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ever-evolving business landscape, the platform empowers users to navigate challenges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with confidence.